體安命續之路
這是一個得持續一直做的事:讓身體安好、讓生命延續直到 天父接回的日子。
要持續做哪些事呢?
.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
面對疾病之挑戰、爭戰, 臨陣脫逃?
是逃不掉的 ! 勇敢聰明、有智慧的面對 !
------------------------------------------------------------------
當前的環境如何?
現在是冬季, 中央氣象局 :『 臺灣位於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交界,地跨熱帶與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季風最活躍的地區,同時受到北邊中緯度天氣系統(例如鋒面、冷氣團)及南邊的熱帶天氣系統(例如颱風、熱帶性低氣壓)影響。
一年之中,臺灣多數地區
最冷的月份是1月,以各氣象站月平均氣溫而言,隆冬時期臺灣平地最冷的區域位於淡水,因其緊鄰臺灣海峽,地勢空曠,無法遮蔽寒風的入侵,入夜後降溫快也是造成淡水寒冷另一個原因。
第2冷的平地是有風城之稱的新竹。基隆為東北季風首當其衝的區域,為平地冬季第3冷的城市。與基隆鄰近的臺北、宜蘭分別為臺灣平地冬季第4、5冷的城市。冬季第6冷的城市為嘉南平原北端的嘉義,空曠廣大的農田導致夜間輻射冷卻效應明顯,是嘉義冬季氣溫較低的主因之一。
每年12月至隔年1月是一年中全臺雨量最少的月份。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的北、東部地區在這段時間平均日雨量約為3毫米;背風面的中南部平均日雨量更是不足1毫米。北方冷高壓系統南下或東北季風影響期間,迎風面的北部及東半部氣溫下降較中南部顯著,降雨機會也較多;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期間,中南部則易受南方水氣影響,有局部較大降雨發生的機會。』
所以,台灣冬季,平均溫度低、日夜溫差大,尤其是在北部和東部地區,降雨量較多,天氣常常陰雨綿綿。"風邪 "、" 寒邪" 危害嚴重。
特別是有冷暖氣團交替出現。當寒流來襲時,氣溫迅速下降,感覺非常寒冷;而當暖氣團進入時,氣溫又會回升,可能導致短期內氣溫波動較大。溫差短時間變化大,強烈的冷暖交替造成身體無法承受,可能影響有:
1.體溫調節
溫差大容易使人體難以適應,導致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引發感冒和流感。
溫差大可能加重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出現關節疼痛和僵硬。
2.呼吸系統:日夜溫差大,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發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3.皮膚和黏膜:溫差大的環境容易使皮膚和黏膜乾燥,加上空氣乾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乾燥綜合症。
------------
台灣冬季疾病防治策略:從精兵的視角談應對之可能
冬季來臨,氣溫驟降,人體抵抗力也隨之下降,特別是在台灣,氣候變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更為顯著。我們可以從 精兵的視角,結合中醫的“三因論”(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來全面分析冬季疾病防治的策略,從而制定有效的應對方案。
1.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
外因主要是指外部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在冬季,外因主要集中在寒邪、風邪和濕邪上。
乾燥環境:適當乾燥的環境可以減少細菌和黴菌的生長,有利於預防感染。
保暖措施:穿著保暖衣物和使用暖氣,可以有效抵禦寒冷,減少寒邪的侵襲。
寒冷氣候:低溫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冒和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風險。
高濕度環境:潮濕的氣候容易滋生黴菌和細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2. 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
內因主要指的是情緒和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冬季的氣候變化和日照時間縮短,容易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
積極情緒:保持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
心理舒緩:通過冥想、運動等方式減少壓力,維持心理健康。
社交支持:良好的社交支持有助於改善情緒,增強生理和心理健康。
壓力和焦慮:寒冷天氣和日照減少容易引發季節性情感障礙(SAD),增加焦慮和抑鬱風險。
過度思慮:過度的思慮和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疾病風險。
情緒波動:情緒波動大會影響臟腑氣機,影響身體健康。
3. 不內外因:生活習慣和行為因素
不內外因指的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冬季尤為重要,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免疫力和疾病風險。
規律運動:適量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促進整體健康。
均衡飲食: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有助於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預防疾病。
不健康的飲食:高糖、高脂肪的飲食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會導致體質下降,免疫力減弱,增加疾病風險。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酗酒、熬夜等,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增加患病風險。
不良衛生習慣:不勤洗手、公共長所亂摸不注意手部衛生,環境不潔,增加風險。
綜合考慮與策略制定
在台灣的冬季,軍事家需要綜合考慮上述有利和不利因素,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來對抗身體內的疾病:
增強有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穿著保暖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和乾燥,減少外部病原體的侵入。
減少不利因素:針對寒冷氣候、高濕度環境和情緒壓力等不利因素,採取相應措施來減少疾病風險;改善生活環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精神壓力。
通過全面的考慮和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面對冬季疾病的“戰爭”中取得優勢,保護和維護身體的健康。
-----------------------
冬季來臨,寒冷的天氣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不少挑戰。對於成年中老年人來說,如何有效地應對寒邪和風邪引起的症狀,成為保持健康的重要課題。因此需要一些實用的食療、藥物、生活習慣調整和家庭護理的方法,幫助我們在冬季保護好身體。
食療方案
做法:將生薑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再加紅糖,煮約2分鐘即可飲用。
做法:將羊肉切塊,白蘿蔔去皮切塊,與生薑片、紅棗和枸杞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熟爛。
做法:將紅棗、桂圓、枸杞與生薑片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小火煮10分鐘。
做法:將蔥白段、淡豆豉和生薑片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煮約2分鐘即可飲用。
做法:將大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切細的紫蘇葉和生薑片,煮熟透即可。
做法:將荊芥、防風、薄荷和甘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煮約10分鐘,過濾後飲用。
中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可以使用適當的中藥方劑,如葛根湯、小青龍湯、桂枝湯、麻黃湯等,來驅寒解表,緩解症狀。
西藥:根據症狀,可以使用一些常見的感冒藥和解熱鎮痛藥,緩解發熱、頭痛和全身不適。
保暖:注意增減衣物,保持身體溫暖,尤其是頭部、頸部和足部。避免受寒,減少寒邪侵入的機會。
防冷風:避免在寒風中長時間停留,出門時注意戴帽子和圍巾,防止冷風侵襲。
避免淋雨:雨水會使身體受涼, 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風險。
休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減少體力消耗,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和抵抗疾病。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維持身體正常代謝,緩解咽喉不適。
熱敷:對冷感嚴重的部位,如肩頸、腰背等,可以使用暖暖包、熱水袋熱敷,幫助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
蒸汽吸入:用熱水蒸汽吸入可以緩解鼻塞和喉嚨不適。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幾滴精油(如薄荷油或尤加利油),增加效果。
保持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病毒和細菌的積聚。
按摩療法:用手指輕柔按摩肩頸和足底,放鬆肌肉,舒緩壓力,促進血液循環。
艾灸療法:使用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皮膚2-3厘米處熏灸,每次15-20分鐘,常見的灸位有神闕穴(肚臍)、足三里穴(小腿外側)等,有助於溫經通絡,驅寒散寒。
溫水泡腳:每天睡前用溫水泡腳15-20分鐘,水溫保持在40℃左右,可以加入薑片或艾草,增強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放鬆全身。
冬季保養操
頭頸部活動
轉頭:坐姿或站姿,緩慢轉動頭部向左轉,再向右轉,重複10次。
抬頭低頭:緩慢抬起頭部,然後低下頭,重複10次。
頸部側彎:緩慢將頭部向左側傾,然後向右側傾,重複10次。
肩部運動
擴胸運動:站姿或坐姿,雙臂平舉,向後擴展胸部,然後放鬆,重複10次。
轉肩:站姿或坐姿,雙手放於肩膀,前後轉動肩膀,重複10次。
手臂運動
手臂擺動:站姿,雙臂自然下垂,向前向後擺動雙臂,重複10次。
手指屈伸:伸出雙手,緩慢屈伸手指,重複10次。
腰部運動
腰部扭轉:站姿,雙手叉腰,緩慢扭動腰部向左轉,再向右轉,重複10次。
前後彎腰:站姿,雙手叉腰,緩慢前彎和後彎腰部,重複10次。
腿部運動
踢腿運動:站姿,雙手扶住牆面,緩慢抬起右腿,然後放下,重複10次,再換左腿進行。
原地踏步:站姿,雙手自然下垂,原地抬膝踏步,重複10次。
冬季寒邪和風邪引起的症狀對中老年人的影響特別大,通過食療、藥物、生活習慣調整和家庭護理等多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促進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