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疾病預防 : 可不可以 不生病 ?

由之前的文章,了解到之所以會生病。 那可以不生病嗎 ? 


要保持健康,減少生病的風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現代醫學的建議

  1. 避免病原體感染

    • 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

    • 接種疫苗預防傳染病。

    • 避免接觸病人,特別是在流行病高發期。

  2. 增強免疫系統

    • 確保飲食均衡,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 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 保證充足的睡眠。

    • 減少壓力和焦慮,保持心理健康。

  3. 關注遺傳因素

    • 定期進行體檢,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

    • 與醫生討論遺傳病的預防和管理措施。

  4. 改善環境與生活方式

    • 避免接觸污染源,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 選擇健康的飲食,避免高脂、高鹽食物。

    • 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控制體重。

  5. 心理健康

    • 學會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瑜伽等。

    • 定期與朋友和家人交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 如果感到壓力過大或抑鬱,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6. 避免物理傷害

    • 在進行體力活動時注意安全,防止外傷。

    • 避免長期暴露在有害輻射和極端溫度下。

傳統中醫學的建議

  1. 平衡陰陽:保持身體陰陽平衡,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波動。

  2. 調理飲食:根據體質選擇適當的食物,避免食用寒涼或熱性的食物。

  3. 經絡疏通:通過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

  4. 養生運動:如氣功、太極等柔和運動,增強體質。

LDL指數高低與心臟病風險毫無關聯 ! ?

 LDL指數高低與心臟病風險毫無關聯 ?!!!


許多主流醫學機構和研究認為LDL指數高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現有的科學文獻普遍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歐洲心臟學會的共識聲明指出,LDL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驅動力,並且有大量的流行病學、基因和臨床干預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有些研究認為LDL(低密度脂蛋白)指數與心臟病風險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例如,一些研究指出,LDL指數高低並不一定會導致心臟病,而是其他因素如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才是主要影響因素。該論文還檢驗了所有其他一綫醫療常用的指標,結果唯一與心臟病風險有明確統計關聯的,恰是HDL(High Density Lipoprotein,俗稱“good cholesterol” “好膽固醇”)。HDL指數越高、心血管就越健康。而且真正對應低心臟病風險的,還不是所有的HDL,而只限於其中超大分子的那部分(“extra large HDL”)。

large HDL顆粒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這些顆粒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動脈中的斑塊堆積,能夠清除血液中的過多膽固醇,並將其運送到肝臟進行排泄,從而保護心臟健康。因此,large HDL顆粒被認為是心血管保護的重要指標。

健康生活習慣:提升elHDL的兩個關鍵生活習慣是   少吃糖     多運動。真正促使血液中的脂蛋白凝結形成異常斑塊的主要原因是果糖代謝的連鎖反應,而不是飲食中的脂肪或膽固醇比率高低。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

為什麼會生病?

為什麼會生病? 這是一個從出生就會面臨到的大問題。而且,一輩子都得面對的問題。

生病的原因可以從多個角度探討,包括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學的觀點。以下是兩種學科的分析:

一、現代醫學的視角
1. 病原體感染
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例如流感、肺炎和瘧疾。
2. 免疫系統異常
免疫缺陷:如愛滋病導致免疫力下降。
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3. 遺傳因素
某些疾病由遺傳基因引起,例如囊性纖維化、地中海貧血。
4. 環境與生活方式
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可能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或癌症。
飲食:高脂、高鹽飲食可能導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缺乏運動:增加慢性病風險。
5. 心理因素
長期壓力、焦慮和抑鬱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6. 物理因素
外傷、輻射、極端溫度等對人體的直接傷害。



二、中醫學的視角

東漢張仲景,他在其著作《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中提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凡詳之,病由都盡。」也就是 "三因論"之起源。  

基於“病因三因論”,可以總結出疾病的發生主要來自於以下三大類原因:
1. 外因
外因主要是指外界自然環境中的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邪氣會影響人體的經絡和氣血運行,進而引發疾病。例如,風邪會導致頭痛和感冒,寒邪會引起關節痛和寒性病症,暑邪會引發中暑和疲倦,濕邪會困阻脾胃,致濕疹、關節炎,燥邪容易耗津傷液,導致皮膚乾燥、咳嗽,火邪易引發發炎、口腔潰瘍等。外因強調的是外部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2. 內因
內因主要指的是個人的內在情緒失調和臟腑功能紊亂,包括七情所傷(喜、怒、思、憂、恐等情緒)。這些情緒的過度表現會影響臟腑氣機的運行,導致內在失衡。例如,過度的憤怒會損傷肝臟,過度的憂愁會影響肺臟功能。內因強調的是個人內在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

3. 不內外因
不內外因是指既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的其他因素,包括飲食失節、勞逸失度、房事不節、遺傳、個人體質、經絡循環阻礙等。這些生活習慣和行為會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態。例如,暴飲暴食會影響消化系統,過度勞累或懶散會使身體失去平衡,性生活不當會耗傷精氣。不內外因強調的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精兵 臨陣之際,應對之道

體安命續之路

這是一個得持續一直做的事:讓身體安好、讓生命延續直到 天父接回的日子。

要持續做哪些事呢?

.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


面對疾病之挑戰、爭戰, 臨陣脫逃? 

是逃不掉的 !  勇敢聰明、有智慧的面對  !

------------------------------------------------------------------

當前的環境如何?  

現在是冬季, 中央氣象局 :『 臺灣位於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交界,地跨熱帶與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是季風最活躍的地區,同時受到北邊中緯度天氣系統(例如鋒面、冷氣團)及南邊的熱帶天氣系統(例如颱風、熱帶性低氣壓)影響。

一年之中,臺灣多數地區最冷的月份是1月,以各氣象站月平均氣溫而言,隆冬時期臺灣平地最冷的區域位於淡水,因其緊鄰臺灣海峽,地勢空曠,無法遮蔽寒風的入侵,入夜後降溫快也是造成淡水寒冷另一個原因。
第2冷的平地是有風城之稱的新竹。基隆為東北季風首當其衝的區域,為平地冬季第3冷的城市。與基隆鄰近的臺北、宜蘭分別為臺灣平地冬季第4、5冷的城市。冬季第6冷的城市為嘉南平原北端的嘉義,空曠廣大的農田導致夜間輻射冷卻效應明顯,是嘉義冬季氣溫較低的主因之一。
每年12月至隔年1月是一年中全臺雨量最少的月份。位於東北季風迎風面的北、東部地區在這段時間平均日雨量約為3毫米;背風面的中南部平均日雨量更是不足1毫米。北方冷高壓系統南下或東北季風影響期間,迎風面的北部及東半部氣溫下降較中南部顯著,降雨機會也較多;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期間,中南部則易受南方水氣影響,有局部較大降雨發生的機會。』

所以,台灣冬季,平均溫度低、日夜溫差大,尤其是在北部和東部地區,降雨量較多,天氣常常陰雨綿綿。"風邪 "、" 寒邪" 危害嚴重。

特別是有冷暖氣團交替出現。當寒流來襲時,氣溫迅速下降,感覺非常寒冷;而當暖氣團進入時,氣溫又會回升,可能導致短期內氣溫波動較大。溫差短時間變化大,強烈的冷暖交替造成身體無法承受,可能影響有:
1.體溫調節
溫差大容易使人體難以適應,導致免疫力下降,更易受到病毒感染,引發感冒和流感
溫差大可能加重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出現關節疼痛和僵硬
2.呼吸系統:日夜溫差大,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黏膜,易引發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3.皮膚和黏膜:溫差大的環境容易使皮膚和黏膜乾燥,加上空氣乾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如乾燥綜合症。


------------

台灣冬季疾病防治策略:從精兵的視角談應對之可能

冬季來臨,氣溫驟降,人體抵抗力也隨之下降,特別是在台灣,氣候變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更為顯著。我們可以從 精兵的視角,結合中醫的“三因論”(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來全面分析冬季疾病防治的策略,從而制定有效的應對方案。

1.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
外因主要是指外部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在冬季,外因主要集中在寒邪、風邪和濕邪上。
有利因素
乾燥環境:適當乾燥的環境可以減少細菌和黴菌的生長,有利於預防感染。
保暖措施:穿著保暖衣物和使用暖氣,可以有效抵禦寒冷,減少寒邪的侵襲。
通風良好: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病原體的積聚。

不利因素
寒冷氣候:低溫會影響免疫系統,增加感冒和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風險。
高濕度環境:潮濕的氣候容易滋生黴菌和細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大風天氣:強風天氣容易導致呼吸道疾病的傳播。

2. 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
內因主要指的是情緒和心理狀態對健康的影響。冬季的氣候變化和日照時間縮短,容易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
有利因素
積極情緒:保持積極的情緒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
心理舒緩:通過冥想、運動等方式減少壓力,維持心理健康。
社交支持:良好的社交支持有助於改善情緒,增強生理和心理健康。

不利因素
壓力和焦慮:寒冷天氣和日照減少容易引發季節性情感障礙(SAD),增加焦慮和抑鬱風險。
過度思慮:過度的思慮和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疾病風險。
情緒波動:情緒波動大會影響臟腑氣機,影響身體健康。

3. 不內外因:生活習慣和行為因素
不內外因指的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對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冬季尤為重要,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免疫力和疾病風險。
有利因素
規律運動:適量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促進整體健康。
均衡飲食: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有助於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和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預防疾病。

不利因素
不健康的飲食:高糖、高脂肪的飲食會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慢性病風險。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會導致體質下降,免疫力減弱,增加疾病風險。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菸、酗酒、熬夜等,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增加患病風險。
不良衛生習慣:不勤洗手、公共長所亂摸不注意手部衛生,環境不潔,增加風險。

綜合考慮與策略制定
在台灣的冬季,軍事家需要綜合考慮上述有利和不利因素,制定全面的應對策略來對抗身體內的疾病:
增強有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增強免疫力;穿著保暖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和乾燥,減少外部病原體的侵入。
減少不利因素:針對寒冷氣候、高濕度環境和情緒壓力等不利因素,採取相應措施來減少疾病風險;改善生活環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精神壓力。

通過全面的考慮和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面對冬季疾病的“戰爭”中取得優勢,保護和維護身體的健康。

-----------------------
冬季來臨,寒冷的天氣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不少挑戰。對於成年中老年人來說,如何有效地應對寒邪和風邪引起的症狀,成為保持健康的重要課題。因此需要一些實用的食療、藥物、生活習慣調整和家庭護理的方法,幫助我們在冬季保護好身體。

食療方案
面對寒邪
生薑紅糖水
材料:生薑片、紅糖。
做法:將生薑片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沸,再加紅糖,煮約2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驅寒暖胃,緩解感冒和胃寒。
羊肉燉蘿蔔
材料:羊肉、白蘿蔔、生薑、紅棗、枸杞。
做法:將羊肉切塊,白蘿蔔去皮切塊,與生薑片、紅棗和枸杞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熟爛。
功效:溫補身體,驅寒保暖,適合冬季食用。
紅棗桂圓湯
材料:紅棗、桂圓、枸杞、生薑。
做法:將紅棗、桂圓、枸杞與生薑片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小火煮10分鐘。
功效:補血安神,驅寒暖身。

面對風邪
蔥白豆豉湯
材料:蔥白段、淡豆豉、生薑。
做法:將蔥白段、淡豆豉和生薑片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煮約2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解表散寒,緩解感冒症狀。
紫蘇葉粥
材料:紫蘇葉、大米、生薑。
做法:將大米煮粥,粥將熟時加入切細的紫蘇葉和生薑片,煮熟透即可。
功效:解表散寒,緩解感冒和胃寒。
荊芥防風茶
材料:荊芥、防風、薄荷、甘草。
做法:將荊芥、防風、薄荷和甘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後煮約10分鐘,過濾後飲用。
功效:祛風解表,緩解感冒和頭痛。


藥物選擇
中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可以使用適當的中藥方劑,如葛根湯、小青龍湯、桂枝湯、麻黃湯等,來驅寒解表,緩解症狀。
西藥:根據症狀,可以使用一些常見的感冒藥和解熱鎮痛藥,緩解發熱、頭痛和全身不適。

生活習慣調整
保暖:注意增減衣物,保持身體溫暖,尤其是頭部、頸部和足部。避免受寒,減少寒邪侵入的機會。
防冷風:避免在寒風中長時間停留,出門時注意戴帽子和圍巾,防止冷風侵襲。
避免淋雨:雨水會使身體受涼, 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風險。 
休息: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減少體力消耗,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和抵抗疾病。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維持身體正常代謝,緩解咽喉不適。

家庭護理
熱敷:對冷感嚴重的部位,如肩頸、腰背等,可以使用暖暖包、熱水袋熱敷,幫助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
蒸汽吸入:用熱水蒸汽吸入可以緩解鼻塞和喉嚨不適。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幾滴精油(如薄荷油或尤加利油),增加效果。
保持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病毒和細菌的積聚。
按摩療法:用手指輕柔按摩肩頸和足底,放鬆肌肉,舒緩壓力,促進血液循環。
艾灸療法:使用點燃的艾條在距離皮膚2-3厘米處熏灸,每次15-20分鐘,常見的灸位有神闕穴(肚臍)、足三里穴(小腿外側)等,有助於溫經通絡,驅寒散寒。
溫水泡腳:每天睡前用溫水泡腳15-20分鐘,水溫保持在40℃左右,可以加入薑片或艾草,增強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放鬆全身。

 

冬季保養操
頭頸部活動
轉頭:坐姿或站姿,緩慢轉動頭部向左轉,再向右轉,重複10次。
抬頭低頭:緩慢抬起頭部,然後低下頭,重複10次。
頸部側彎:緩慢將頭部向左側傾,然後向右側傾,重複10次。 
肩部運動
擴胸運動:站姿或坐姿,雙臂平舉,向後擴展胸部,然後放鬆,重複10次。
轉肩:站姿或坐姿,雙手放於肩膀,前後轉動肩膀,重複10次。
手臂運動
手臂擺動:站姿,雙臂自然下垂,向前向後擺動雙臂,重複10次。
手指屈伸:伸出雙手,緩慢屈伸手指,重複10次。
腰部運動
腰部扭轉:站姿,雙手叉腰,緩慢扭動腰部向左轉,再向右轉,重複10次。
前後彎腰:站姿,雙手叉腰,緩慢前彎和後彎腰部,重複10次。
腿部運動
踢腿運動:站姿,雙手扶住牆面,緩慢抬起右腿,然後放下,重複10次,再換左腿進行。
原地踏步:站姿,雙手自然下垂,原地抬膝踏步,重複10次。


冬季寒邪和風邪引起的症狀對中老年人的影響特別大,通過食療、藥物、生活習慣調整和家庭護理等多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症狀,促進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