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一篇探討原始點理論的文章


一篇探討原始點理論的文章, 雖不嚴謹,也有一點點參考性。

前文:
都已經有某種程度的個別說明了。日後專文,再說明。

原文附錄如下:

----------------------------------------------------
张钊汉原始点疗法理论之探讨

2012 年 9 月遇道人撰于美国修士墩

张钊汉医师原始点疗法,效果明显快速,手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救
治久病,难病,重病,危病,每能应手取效。发现以来,济人无数。实为中医药史
上,破天荒的伟大发明。本人研习中医药近四十年,故知张钊汉医师原始点疗法,
承先启后,实已超越一切中西医理化疗法;张钊汉医师对中西物理疗法的贡献,实
如同其远亲医圣张仲景为中医汤药(化学疗法)之祖师。

然智者千虑,亦有一失。张钊汉医师原始点疗法的理论, 则不无可议之处。兹举
其理论大要如下:

人(及脊椎动物)有天赋之自我愈合能力。(无争议)

病有因果缘。(无争议)

万病,原始点筋伤是因,是本尊。(有争议,请比较其筋伤说与本文之供血说)

病灶是果,是影子。(有争议)

体质,体能,环境,疗法等是缘。(无争议)

凡(久,重,难,危,产后,老人等)病人皆属(虚)寒性体质(体态)。(加字
后即无争议)

人有病否,应依症状为主,不宜依西医仪器之标准鉴定。(无争议)

中西医药皆不能治病,痊愈皆由各人筋伤及体质的改善。(有争议)

西医药治疗,包含天花疫苗等俱无用处。(有争议)

原始点疗法以推拿揉按诸病原始点(松筋?),故能治诸病。(松筋之说有争议)

组织损伤包含外伤等,及 24 小时连续性疼痛,原始点疗法虽可能减轻,实不能治
愈。外伤等除直接由中西医外科治法处理伤点外,应加温补体能体质,日久自愈。
(无争议)

中风,心肌梗塞等的急救,应以原始点疗法推拿揉按,并加以温补热源。癌症实为
生命旅程所必有之现像,有如白发,人人皆有,得知后不必惊慌失措。只须以原始
点疗法推拿揉按, 消除痛楚,并以温补正气各法,强化体能体质,不必用却邪诸
法,如攻邪汤药,开刀手术,放化疗之类,挫伤正气。(无争议)


按清代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发明化瘀血诸方,方方皆效, 故列为经典之
制。然其理论,则谬误不少,颇为后人所垢病,谓之“方是论非”; 然瑕不掩
瑜,其功永在。故本人希求原始点疗法的理论, 也与其手法同样完整,以能传之
久远,则黎民甚幸, 并非对其方法有争议也。

兹以一外伤例子说明(西医治疗法部份暂时不谈):
若一人手指头触高温物体遭烫伤,多日后,其肘,肩,或椎部原始点,均可能有压
痛点,以原始点疗法推拿揉按其所谓筋伤点,也可能治好。(有无争议?)。但
是,何处是因?何处是果?(有争议)。若其人手指头永触该高温物体,则不论如
何推拿其原始点, 都不可能愈伤。故知外伤之病灶是因是本尊,原始点所谓筋伤
是果是影子。此与原始点疗法的理论相反。故张钊汉医师也说外伤应直治伤处,不
宜只使用原始点疗法。(急性传染的外感诸病,可能也类似?)

第二:
若上例病人手指头烫伤以脚底按摩治好(按脚底按摩病灶之反射痛点,也能治多
病,但实不及原始点疗法之简单有效),难道说众多病灶,都伤脚底之筋?故百病
多由所谓原始点筋伤的说法有问题。

第三:
上例病源是热,属热证,如何说凡病人皆寒性体质?病源属寒?当然,如果烫伤日
久不治,病人可能显示虚寒证,但病人体质未必属寒。证是症侯群,与体质的含意
不同。不宜混淆。

对其吉林 2011 年 6 月演讲之探讨(第 1,2,3,4,13,14,15,16,17,18 讲,
多属原始点疗法救治有效的,久,难,危,重病事实,但牵涉理论不多,故不予讨
论。)

第 5 讲:
果不能生果?
误,按果中必含因,如果仁即含原果的基因;故一切种子皆含有再繁殖的基因,由
动植物自身细胞克隆繁殖,已经实现。

由影子无法见到本尊?
误,按三维及全像摄影等,都可由影子组合本尊的略形,将来更进步的技术,应可
由影子组合全部本尊, 其初步已见于雷射烧结等法。例如近人张颖清的生物全息
说,虽然粗浅,可以参考。

口苦等属寒?
误,按寒热辨证论治,必须全面,久病虚人多寒,急病实证多热,不能以一个症状
决定病人之寒热来用药。原始点疗法的理论指出,癌症患者皆属虚寒,虽然正确,
不能说虚寒者不会得热症(如烫伤),只是治疗时,应以照顾正气(体能)为主。
如火神(附子)派用热药为主,攻热邪亦当加凉药,只是份量需小心斟酌。


第 6 讲:
凡人皆寒性体质?
误,按体质是近代说法,伤寒论等古书并无体质一词。故病有寒热,虽能影响体
质,并不是人人皆属寒性体质。当然,久重难危病人多半呈虚寒体态,故也多为寒
性体质。 热性体质的人也不少,其人服温热食物药物,皆可发病;如服龙眼,花
椒,可引起鼻血,痔疮出血等,服适当的寒凉药即痊。体质与体态二词,不宜混
淆。

发热,汗出皆寒?
误,温热病初期发热,汗出,常以辛凉药解表治愈。虚证(张钊汉医生名之为寒性
体质)出汗,如自汗盗汗,本属阳虚(心力不足)阴虚(体液不足),当然应该以
补虚为主。

凡痛皆原始点筋伤造成?
误,按不通则痛,如急性烫伤疼痛,尚未有筋伤,病灶处就可因血行不通而痛了。
故原始点疗法的理论,无法解决直接外伤的问题。还有(寄生虫)虫积痛,恐非原
始点按揉能够解决。

痔血,尿血,胃溃疡,胃出血痛不痛?结石痛不痛?
按痛否取决于病灶区血行通否,此等病病灶区血行,有时通有时不通,故有时痛有
时不痛。与筋伤与否,可能并无直接关系。

第 7 讲:
外感寒热之疾,细菌病毒是果非因,药物也无效?
误,有感染细菌病毒的人,也不发病,是因其抵抗力(缘)强,不能证明细菌病毒
不是病因。发同一病的人,症状皆相似,故能证明为相同的细菌病毒引起。通常恶
性传染病(如天花,脑膜炎),感染后不发相同的病的人很少,亦是明证。药物如
抗生素可杀治细菌,但无药可杀病毒,因病毒界于生物无生物之间,只能驱逐出体
外,此乃中医汗下法治病之理,但不是:“无药能有效的对付病毒” 。体能强
弱,当然也有关系, 也属于缘,初感(他处)筋亦未伤,俱非因也。

第 8 讲:
细菌病毒传染病的消失,是因天气改变,故自古以来,无传染病留传至今?
误,疟疾自古至今犹在,虽夏秋较多,全年都有。抗疟药如奎宁,青蒿等,均有部
份疗效。细菌及原虫是生物,故可杀死,病毒则无所谓生死,故无药可杀,只能经
疫苗培养人身抗体对付之。

西医疫苗,包含天花,小儿麻痹,乙肝等疫苗俱无用处?
误,按疫苗的作用,在先期培育人身对各该病毒的抗体, 故自天花疫苗(牛痘是
源于中医药之人痘种法)以降,都有其作用。(少数人因接种致同病,为可能有的
结果,因其人抵抗力弱也。)


本处筋伤,他处筋伤,24 小时痛,及组织损伤?
此为原始点疗法理论的基本说法。筋伤一说,似可以人身微血管的开合(供血充足
与否)的供血说法代替,可参见下文。否则对筋(什么筋?筋如何会受伤?筋如何
能够立即修复?)的了解,令人迷惑悬疑。24 小时痛及组织损伤部份无争义。
先来谈筋伤:
什么筋受伤?此筋可能包含神经,血管,及肌腱之筋?原始点疗法理论没有指明。
筋如何会受伤?筋伤可能包含折曲,撕裂,断坏,如无外力外邪毒药,直接作用于
(他处)筋上,恐皆难以发生。原始点疗法理论也没有指明。
筋如何能够立即修复?上诉筋伤之痊愈,均需以时日,让筋细胞慢慢再生。立即修
复,应属不可能。
筋绷紧立即放松则属可能,但绷紧可能是由于该筋之供血减少,按揉(产生神经讯
号)开启该筋之供血微血管,使供血恢复,筋绷紧则可能立即放松。如果筋绷紧是
因体中血液体液不足,芍药甘草汤,西洋参等可补液,故也能治筋肉痉挛。一般地
说,按揉处常见到的筋肉绷紧,可能只是肌肉痉挛,因为该(他)处未必有筋也。
用西药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但是不能同时产生相关伤区(本处)开微血管的神经讯
号,故只能暂时缓解绷紧区(他处)的痉挛,不能治伤区(本处)的病痛。

因而供血说可以解释筋伤说所解释不清的问题。

第 9 讲,第 13 讲:
黄色必属寒?
有争议,以黄疸病为例,中医有阴黄阳黄之分,阴黄属寒,阳黄属热,故辨证论
治,要参见多种症状,不能只以(面,痰,尿等)黄色必定属寒。张钊汉医师接触
的可能以久难危重病人较多,故虽色黄亦寒(虚也)。但外感轻病见黄色,泰半为
热。是故窦材说:按伤寒论等,“治轻病百发百中,治重病则百无一效” 。盖危
重病人,必属虚寒。按,伤寒论辨证论治,有少阴厥阴病诸法,俱用附子为主药,
火神派近似之,张钊汉医师热敷等法亦然。窦材以为:“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
厥阴二经” ,故窦材可能误解伤寒论,无怪乎其以伤寒论治重病百无一效也。
(但窦材扁鹊心书,要点有三:以艾灸,金石丹药,附子,论治危重病有效。何以
窦材每每攻击伤寒论,令人费解;是否与伤寒论不重视艾灸及丹药有关?)

第 10 讲:
辨寒热?人只有寒性体质,没有热性体质?
体质一词,是近代说法,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论等,均无体质一词。其论寒热是
说症状,与体质一词意义不同。张钊汉医师定义:如一人身体完全健康,毫无缺
陷,为中性体质,则自然人人都属寒性体质了。因而张钊汉医师定义的寒性体质,
在中医经典中叫做虚,即正气(体力)虚也,也当然无人为实(热)性体质,因为
中医经典只有邪气实,没有正气实的说法。简单的说,人有不虚,小虚,中虚,大
虚,极虚五种,张钊汉医师几乎都定义为寒性体质。而一切热像,张钊汉医师都定
义为虚热,与中医一般说法不同。用之于久难危重病人,可能正确;用之于外伤外
感急病,则可能有误差;不过辨证时,能够注意到假热现像是很不容易的。


上热下寒等说法不确?
张钊汉医师对寒热交杂的体态呈否定态度。主要问题在其混淆体质体态二词。他以
为人人都属寒(虚)性体质,故不可能有寒热交杂的体(质)态,包括上热下寒等
说法。但是寒热交杂的体态,事实上很多。本人曾以半夏泻心(即泻火)汤治愈西
医无计的小儿长期腹泄。又伤寒论乌梅丸,含桂附椒姜连柏等,寒热药并用,专治
寒热交杂的厥阴重病,可惜会用的人很少,一般以之治蛔虫病,真是大才小用了。
(书写至此,不知原始点疗法可否治寄生虫病?)

第 11 讲:
何为热药,何为凉药?
一般地说,药食物凡服后能增进代谢的为热,减缓代谢的为寒,故辛甘之味一般属
热,咸苦之味一般属寒,故西药多苦寒。张钊汉医师则由药食物对体能体力的增或
减定位热或寒,故与一般说法不同。主要差异在张钊汉医师所谓寒性体质,一般叫
做虚,规类法不同,不易比较。

药皆无用?
误,按所有药食物皆经由生物体质发生作用,如乌药入口,人无碍,猫得全治,狗
多伤亡;故药同效异,虽因体质而不同,亦不是药物皆无用。否则人服过量砒霜必
死,如何说药皆无用?

中西医皆无杀病毒之药?
按病毒界于生物及无生物之间,故只能在体内外破坏之,若本身正气及抗体不足,
因病毒并无生命,实无法在体内用药杀死,中西药皆然。中医治病毒之计在排之体
外, 如汗下诸法;西医则因无药可用(并不是还没有研究出来,实因病毒无生无
死),误人不少。故亦不是全靠个人体质来决定病患之结果。

伤寒脉缓用桂枝汤发汗?
误,伤寒原书无汗用麻黄汤发汗,有汗才用桂枝汤解肌。桂枝汤调和阴阳,不是发
汗之方,实为温补正气(体能,内热源)的祖方。

第 12 讲:
温病学无用?
温病学派用寒凉药,目的在却热邪,有邪则邪当之,病人才能迅速痊愈,如果无
邪,寒凉伤正(体力),当然是不利于健康的。邪包含病菌,病原体,癌细胞及病
毒等。但根据张钊汉医师的经验显示,病毒,癌细胞,都不能在体内杀死,故不可
算是邪。病毒或可驱逐出体外(如温病学的辛凉发汗法),癌细胞则驱逐也不能,
只有扶正一法,加以揉筋,消除疼痛,张钊汉医师真是独具慧眼,自成一家。不过
温病学派也不是无用,本人曾屡治湿温,三仁汤一剂即效,又曾治西尼罗河脑炎初
感,白虎汤加减一剂痊愈(因二者均属病毒感染,西医无药也无治法,病人只能听
天由命,故温病学派与西医药也不尽相同。)湿温失治,常绵延经月,并非体质好
即能自愈之症。按揉原始点加姜汤及热敷,恐亦难以治愈外感湿温(如肠伤寒)。
况且用药当中病即止,寒凉药尤忌长服。故长服方,实宜少用寒凉,多用温补。

中暑宜服热药?
中暑有虚实之分,邪少体虚者宜加热药,如白虎加人参汤,邪实宜凉药,如武侯行
军散。

治病救人,一针二灸三用药?
按本人之供血之说,则针法理同原始点疗法,都经由神经系统讯号促进病灶区供
血,故效果特快;但病者本身如血量及血中养份及抗体不足,亦难有卓效,故原始
点疗法要加内外热源。
灸法仍符合供血之说,系经血脉输送热能及抗细菌体(艾),艾也能够排除及杀灭
不少细菌,只是对病毒无效。比原始点疗法之热敷法多一消毒作用,但较麻烦。
用药则变化较多,为化学疗法,如针灸及原始点疗法不能治好的各病(通常是急性
外伤外感,或慢性阴虚,体液不足),可考虑用药。

但原始点疗法的伟大发明在发现各相关区,应用手法,及其疗效。能治好许多(久
重难危)病,因为收效快,治病时应以原始点疗法为第一优先。

依上诉探讨,原始点疗法的现有理论, 不能完全回答上述争议,故应加修正。
本人对中医理论,略有所知,愿贡献微力于原始点疗法的“供血理论”,说明如
下:

原始点疗法,能有效的原因,与中医针灸相似,即人身微血管的开合(供血充足与
否)的讯号与动作,是经由神经(包含微血管上的微小神经)来传送及致动。原始
点疗法, 不用经络学说的通行路线,而由(脑桥)迷走神经,副属神经,及脊椎
分支的 31 对神经来主控其运作。脊椎神经传讯系统可大致分为 10 区:头枕下,耳
后下,颈,肩,上背,胸,下背,腰,仙骨,臀(坐骨神经), 加以手肘,手
背,髌,踝,脚背等诸组神经路径;就可以说明白原始点疗法,比经络学说,更能
符合现代解剖学的实像。原始点处按揉,因能经由神经线系统,刺激病灶区的微血
管的开展,使之充血提高局部血行,故能除痛及治病,而且常常立即见效,可谓神
奇之至。其理由如下文,为本人提出的“供血理论” :

按中医针灸的作用,在于“调气血”。因人身气血,无所不在,故调气血可治任何
病。何谓气血?

中西医学对血之认识基本相同,不必赘述。血之功用在输送:氧,水,营养(能
源,热源等),抗体(白血球,药物等),化学物质(盐,血糖,微量元素等),
废弃物(代谢废品及死亡无用的各种细胞,病菌等)。 其中废弃物的排出体外,
极为重要,但常为人忽略。

中医的气,含意较多。但针灸医学的气,除代表体能外,多指神经系统的致动脉冲
讯号,如针灸“得气” 于否,至关紧要,盖影响微血管之开合,局部能否充血,

实治疗有无效果之本。西学虽知神经系统有脉冲讯号,从不讲得气于否,故西医化
学治疗不与神经系统的脉冲讯号结合,极少见到一触即效的疗法。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人身全部微血管,并不是同时充满血液的。而是由神经讯
号,轮流开合部份微血管供血。古人知道此事实,故发明(子午)流注等说法,以
决定何处得气与否?故“气为血帅”,局部供血与否,由该部神经讯号决定。

甚么是“痛”?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甚么不通?痛区的许多微血管血行有
阻碍因而不通,人就会自感其痛;但是,快要不通,一压即痛;似通非通则酸痒;
神经似通非通则麻。故无感无阻,酸痒轻阻,痛算重阻,麻最重,因为连神经也快
要不通了。按痛觉由知觉神经传至中枢,有痛感表示痛区的神经未伤;若麻风病
人,手指头脱落也不知痛,表示知觉神经也不通了。早期夷线癌,肝硬化等无痛,
是因为该脏器中,知觉神经极少。开微血管之致动神经,可能与知觉神经并不共
线。

甚么东西阻碍微血管之血行?主要是废弃物,包含病理残余如死菌,白血球,血凝
块等,间或亦有血脂血糖等。一条微血管若全部阻塞就痛,部份阻塞就有压痛,不
阻塞就压(但不压伤)也不痛。那么阻塞会在那些地方?应为病灶区(本处)及人
身原有的相关点(他处)。相关点即包含针灸医学所说同经络各穴(如阿是穴),
吴若石脚底按摩法中病灶之反射痛点,及张钊汉所发现的原始点。为何人身会有相
关点?此系造物主所为,是无法解释的,有些说法,如全息生物学,目前只能姑妄
听之。故病灶区痛点全阻,相关区压痛点(包含原始点等大小开关)半阻,不相关
区不痛点不阻。与筋伤与否,似无直接关系;否则略加按揉,即能立愈筋伤,岂不
怪哉?

为甚么按揉压痛点可以镇痛及治病?因按揉(大小开关)至痛的强刺激(使心率加
快,血压上升,激发全身体力,故按揉后病人可能会汗出,疲累,但病灶病痛会很
快的减轻。)会产生神经的致动脉冲的强讯号,刺激相关的病灶区微血管开闭致动
神经,开通该区微血管,微血管一通,就立即不痛了(通则不痛)。微血管通后,
供血血行恢复,带来抗体及营养等,以助治病及康复。当然,热敷热药等,可增强
体力体能,通常对治病及康复有益。此即一切物理疗法能有效的原理,包含针灸推
拿,脚底按摩,张钊汉的原始点疗法等。(又有比较虚弱的病人,血液体液心力
等,原已不足,按揉因会移转大量血液至病灶区供血,造成心脑等部缺血,心力疲
乏,可能出现类似晕针的情况,张钊汉医师已指出应急及热敷等法,急治其寒,极
为正确;其事实与此开启微血管供血的原理相符。)

但是如果真有筋绷紧筋伤,如何会放松及治愈?应该也是由筋部供血供液增加,来
解缓筋急及修复其损伤。故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可治伤寒足挛急。而原始点疗法以按
揉胸椎部原始点,治好小腿肚抽筋及头颈俯仰痛,可以依足太阳膀胱经之相关点来
解释。按揉枕骨下及耳后下原始点,可治一切头,目等疾,也是因其强刺激能改善
头部供血之故。黑脚阿妈的例子,更明示脚指头远端供血,是问题中心。


张钊汉医师的原始点疗法,超越一切前人的发明发现,理论虽不完备,方法确实可
行。本人特以此文表示无限敬佩感谢之诚。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身體的核心組織



治病,解除疾病的痛苦,無論是對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一致的,其目標是相同的。而實際的治療與所面對的人,對於古代的醫家與現代的醫家,都是一樣的。既然目標是相同的,那麼兩者的理論應該是相通的。由臨床的實證、與已知的身體生理作用,作一個整合,是可以找出兩者的共同核心。

以解剖生理或是現代普遍的醫學語言,這個『共同核心』,就是以身體『中樞神經脊椎』為中心的組織架構,以及環繞『中樞神經脊椎』的緊密組織群。

中樞核心組織群 Core Tissues』,這是一個包含:神經、血管(動靜脈與微血管)、淋巴(淋巴結與淋巴管)、骨骼、肌肉、肌腱、韌帶、皮膚、筋膜等等的組織。這一組織群的運作正常,人體的運作即順暢靈活;『中樞核心組織群』局部的某一個微小的異常損傷 (trauma),就會牽連影響身體的某些部位而出現病痛症狀。

臨床上的許多原發性疾病,大多數是如此所生成的。

明白了其機理,就可以介入治療手法,即時迅速解決病痛。
其機理,就是在《靈樞·經脈》所言:『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
打通經脈,也就是當代人所謂的恢復“組織的彈性”。

身體組織有彈性,身體的運作就會靈活,所謂的氣血就通暢。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百歲坤道李誠玉修道養身的軌跡

李誠玉是武當山有記載的長壽道人之一。 



  一、一生坎坷修得百年道 

1月29日下午,筆者在玉虛宮見到剛從紫霄宮為李誠玉圓墳歸來的黃天才。據現年81歲的黃老先生介紹,李誠玉是她姨媽,同他一個屬相,屬狗,比她大三輪。黃老先生的母親是中年得子,36歲時,夫妻雙亡,當時他只有1歲多,是姨媽李誠玉將他撫養成人。李誠玉于1885年(光緒10年)許配給當地一鄉紳當二房童養媳,在婆家受盡大房欺負,不到三年染上癆病,久治不愈,后到武當山求神“護佑”,被武當山丹派23代高道張至慎道長治好。為報再生之恩,李誠玉出家武當山,被武當山納為玄門派第24代弟子,在玉虛宮張爺廟居住修行。解放初,先后在金花樹、凈樂宮、紫霄宮修行不止。文革期間道人被疏散或遣返回鄉還俗,李誠玉堅持留教。1968年丹江水庫建成,凈樂宮被淹沒,李誠玉又返回玉虛宮張爺廟,靠撿破爛兒、打柴為生。 

上世紀70年代初,東風汽車公司將玉虛宮兩宮及張爺廟拆除,在廟觀內興建工廠,為了保住廟宇,李誠玉同建廠指揮部據理力爭。由于勞累過度,已80多歲的李誠玉從樓梯滑下,跌斷右腳。盡管如此,李誠玉仍堅持同建廠者交涉要求恢復張爺廟。1989年,一次意外跌跤使李誠玉雙腳大腿骨脫骨突出,雖經武當山道教協會全力救治,仍不幸癱瘓,武當山道教協會決定將其安置在紫宵宮內居住。為了保護玉虛宮建筑群免遭破壞,李誠玉帶著弟子在玉虛宮山門口大門洞內居住了整整10年,1994年遷入玉虛宮父母殿直到羽化。 

  二、心靜獨悟“天人合一” 

與李誠玉形影不離的是一根尺余長的壽杖。這根壽杖是師父張至慎傳給她的,師父告訴她自己從師時,同師爺張至慎的師父上觀修煉,時逢兵荒馬亂,師徒二人靠挖野菜度日。一日師父問她最想吃啥,她告訴師父最想吃碗小麥面籽,說話時有位香客正在求神。數日后師徒二人下山剛好路過這位香客家,被其認出,香客就到鄰家借了小麥面做好面籽請兩位用,張至慎興高采烈將面籽給師父端去,不料師父將面籽撥在旁邊一棵白蒿(一種木質蒿)樹上,訴責張至慎貪圖口福。張至慎在道期間終以此為戒。數年后,故地重游,發現被師父撥面籽的白蒿桿長滿了漂亮的大小不一的白色小疙瘩,很是奇怪,就砍掉蒿樹做了兩根壽杖,一根自己用,一根送給了弟子李誠玉,以告誡靜心修道。李誠玉在練杖時,不停的將壽杖拋起翻一個跟頭,迅速用手接住,每天練三次,每次上百下。李誠玉練功時還有一件寶,即一個手脖上二個木質連環圈,在練壽杖時手臂上揚,使二個連環圈順著手脖不停地轉動,發出悅耳響聲,她將這兩件“寶”融入“文太極”中,練習得得心應手。叩牙、練眼功、做早操亦是她每天必練的功夫,正是如此,才練就百歲老人返老還童的奇事。 

李誠玉是個很豁達的道姑,筆者曾無數次拜訪過她,在交流中得知,她的長生之道在于“靜”,她認為“靜養我心,能延年益壽”,將打坐作為養身的一種上乘內功。而打坐則須靜且有耐力。從出家起,李誠玉堅持練打坐從不中斷,即使雙腿癱瘓仍堅持不止,每天打坐至少6個小時,最長從早6時到晚8時,打坐14個小時,直到在癱瘓后,終于煉成兩腿交叉扳至大腿根部,腳掌朝天的“金腿坐功”,達到了打坐靜心運氣,通過運氣調身、調吸(呼吸)、調心,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據從1984年開始跟隨李誠玉的79歲弟子阮姑介紹,李誠玉一天不練功就感到身體不舒,提不上氣,在病重期間只要讓她打坐,病情就會好轉。 

清心寡欲是李誠玉的座右銘。在飲食上她認為飲食莫嫌滋味淡,淡中滋味長,淡食會使胸清心明,神旺健體。她除不食被道家稱為腥(煙酒類)和葷(蔥、韭、蒜)外,堅持少食油鹽,以淡食蔬菜為主,一生最愛吃玉米糊和豆腐、野菜,一日三餐一餐不少,一餐只吃一碗,從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湯。吃野菜,用草藥熬水喝,是她的習性,她常告誡弟子:嘗百草,除百病。生活中,她追求的是清靜無為,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遇事經得起,放得下,始終保持開朗的心情,即使在住窩棚、廟洞期間,老人也從未因自己食宿有過怨言,更沒因自己向政府和道教組織提過要求。 

  三、今生修得現時報 

2月20日,筆者在玉虛宮父母殿見到現已79歲的坤道阮心蓮,說起師父李誠玉,老人眼淚涮地流了下來,這位被大家尊為阮姑的老人,從1982年拜李誠玉為師,已整整跟隨師父21個年頭,從未離開半步。她說,師父是功成得道之人。為了證實師父是今生修得的現報,阮姑回憶說:1993年還未從山門門洞搬出時,我給師父梳頭時,發現師父頭部后腦勺左邊有一塊核桃大的地方,頭發從根部開始變黑,此后逐步由腦后向前變黑,頭發也比以前增密,直到羽化。從廟洞搬到父母殿后,師父發現嘴里又長出了新的牙齒,隨后長出滿口整齊潔白的牙齒,到羽化前仍能吃爆炒的蠶豆粒、紅薯干和各種焦硬食物。阮姑稱師父一生不糊涂,耳聰目明,能穿針引線,說話響亮,即使人們小聲耳語她都能聽清楚,而且思維敏捷,記憶力超眾,大到數十年來宮觀的道人姓名、出生地點,小到小名、出生時間,都記得一清二楚,熟人的電話號碼只要告訴她一次,她都能記住不忘。據同李誠玉同室休息的坤道周興榮介紹,2月14日凌晨,師爺(指李誠玉)叫醒了他和阮姑等人,給她換上干凈整潔的道袍,和番交待后,讓大家出去,凌晨5時58分,燒香叩拜返回時,發現師爺手里拿著壽杖,端端正正打坐在床上已坐化。 

在李誠玉生前居住的道房里,筆者見到一張1998年的《中國體育報》,上面一篇文章記述了有關醫學專家對李誠玉的體檢診斷記錄:血壓在70-130之間,心跳每分鐘70次,結論為血壓正常,心肺正常;據阮姑講,武當山道教丹鼎派25代傳人,80多歲的坤道祝華英道長給李誠玉切脈,亦證實李誠玉脈搏跳動健康;有關專家對李誠玉頭發由根部返青,皮膚細白光滑柔潤,牙齒潔白整齊的現象進行分析后稱:“這一現象打破了生命在于運動這一強身健體的學說。李誠玉以靜修之道返老還童現象當屬人體運動學的一個謎”。 

李誠玉苦心修道,修得正果,成為道人的楷模,其道教弟子達5000多人,最有影響的有原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王光德道長、新加坡凌云殿主持莊水之,現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等國內外道教界知名人士。她的養生之道更吸引了國內外無數游人和有關醫學、體育(武術)專家慕名拜訪,詢問破譯其養身之道。 

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測不準原理

人體存在著 “ 測不準原理 ”:

在有機體在作微觀的介入,其本身就是會對機體產生影響、造成機體的變化。造成的原因,是三大網絡組織:血管網絡、淋巴網絡與神經纖維網絡,是分佈四散在全身每一個角落,深入到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三大網絡組織,大則肉眼可見;細則比髮絲還要細小。如:傳入神經纖維直徑大小不一,依其直徑,由大到小排序可區分為A-alpha A-beta and A-deltaC型神經纖維。

其中C型纖維的直徑大小為0.2 ~ 1.5 um。由於血管網絡、淋巴網絡與神經纖維三大網絡的細密性,以至於在『核心組織群』中出現任何細微的機械性壓迫,就會造成三大網絡某一細微通道受到阻礙,而使其效應細胞、回饋機制出現障礙、組織或是器官發生異常。

因此,任何對身體有機體作微觀的介入,就是某種程度的機械性侵入,三大網絡某一細微通道必定受到一影響,身體就會相應而作出對應的變化。如:X-ray,必定造成細胞大量的瞬間死亡,出現病理產物,身體就需要立刻進行修復動作,這就是身體的立即的變化。又如:超音波掃描,造成的身體傷害較輕微,身體所產生的變化不大。


所有的介入,都有產生影響,只是程度上的差距,與身體可否修復或承受罷了!
在微觀上,對人體有機體觀察的困難性,產生其不可預測的模糊情形,是無法掌握的。

有機體的測不準特性,造成對人體認識的千百年障礙,讓人對人體的認識出現了的色彩或是如古典醫學對人體微觀想像的經絡理論;也造成現代醫學,不斷的在微觀解剖學上努力,仍然無法了解複雜的人體,而不能有效解決人類病痛。

也是因有機體的測不準特性,讓許許多多的醫師與科學家、有心人士為解決這種謎點,而提出『氣感』;「果、影子」;『神感』......,以解釋其不可測性、或是測不準特性。

脊背相關的組織


人的身體是非常複雜的,對於 身體生理結構,現代科學作了許多的研究,細微到分子離子生物學、DNA等等,但是仍然無法解決複雜的人體。何以如此呢?
這是因為人體存在著 “ 測不準原理 ”。

脊背部位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脈管系統,其與身體的生命維持有重大的關係,全身上下機體的完整運作,所有系統、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的發揮,都是要依靠脊背的組織群的共同協調的運作。這些組織群由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神經網絡、脊椎、肌肉、韌帶、肌腱、血管網絡、淋巴管網絡、筋膜、與表層的皮膚所共同構成,形成一個柱狀的『中樞神經脊椎組織群』的結構。

『中樞神經脊椎組織群』聯通身體的上下、前後與四肢的活動,是一中樞『核心組織群』。 『核心組織群』的組織彈性、與其組織液流通等等的完整運作,全身所有系統才能得以順利正常。

身體生理結構


人體的組成,身體功能需求不同,而構成不同的組織、器官和系統。從最簡單到最複雜,分作成多個不同的層次。由許多具有構造、功能相近的細胞,再加上其他物質組合,形成組織(tissue)而一起共同執行特定的任務。在人體內的四大基本組織,為:上皮組織(Epithelial tissue)、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肌肉組織(Muscular tissue)與神經組織(Nervous tissue)。

當組織受到損害的時候,其細胞就會分裂以修補受傷處。這種修復的能力按組織種類的不同,而有所分別。人體內,重要的器官有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膽、小腸、胃、大腸、膀胱、腦、脊髓等等。其中,脊背部位與人類維持生命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活動、運動方面,會特別聯繫到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脈管系統。而全身身體上下的完整運作,必須要依靠脊背所有系統的聯通與支持,才能得以順利正常。

人為脊椎動物,脊椎動物是最高等的動物,其身體結構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有中軸似的脊柱,是由一塊塊的脊椎骨相互以關節面連接而串連在一起,形成近似支撐身體的樑柱,而脊椎最主要的功能也就是在於支撐身體的結構,依照所在位置,脊椎骨可以再區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身體左右對稱,有容納神經中樞的頭蓋骨,條狀的脊髓在背柱內,腹內有內臟,有心臟及血管組成的循環系統,紅色的血液周流全身,用腮或肺呼吸。在脊柱的支撐與保護之下,神經系統能夠有效率地傳遞訊息,消化與循環系統也能有效地執行生理功能。

人體的骨骼系統(skeletal system),由206塊骨頭組成。其功用包括:強化及支撐身體、保護體內重要器官、在運動中為肌肉提供附著點和槓桿、製造血球、礦物質(如鈣、磷等)儲存及釋放的場所。


肌肉系統(muscular system),由三種不同形態和功能的肌肉組成:骨骼肌附著在骨骼上,能夠隨著意志活動;平滑肌構成體內器官的內層,不受意志操縱;心臟肌只能在心臟找到,其強而有力的運動也是不受意志的控制。肌肉系統的功用包括:藉著肌肉收縮構成人體的各種活動(包括心跳和呼吸)、保持姿勢、固定關節及產生能量。


神經系統(nervous system),由腦部、脊髓和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細胞(神經元)組成,並且構成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網絡。神經系統的主要功用是把訊息及神經衝動從身體的某處傳送至另一處。


循環系統(circulatory system),由心臟和複雜的血管網絡構成,其主要功用是負責把養分和氧氣輸送至體內各組織,並同時把代謝後的廢物從細胞帶走。


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是由一組與靜脈及動脈平行的盲管所組成的網絡,是一套排除細胞間多餘體液的系統。淋巴系統的功用包括:把滯留在組織間多餘的體液(淋巴液)送回血流。淋巴管的淋巴結有細胞可清除細菌,及幫助免疫反應。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脊背與背俞穴的常用手法


應用經脈理論及背俞穴的治療方式,其方法以針刺方式治療臟腑的疾病:《素問·長刺節論》: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除了針刺法外,在《內經》中亦指出背俞穴,可刺可灸,可放血可按壓。在《靈樞·官針》:”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榮輸臟腧也。《靈樞·背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刺瘧論》瘧脈滿大.急刺背腧,用中針,旁五卻腧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此外,按摩、推拿、導引等方式,亦是大量使用在脊背上的治療:《素同·舉痛論》寒氣客于背腧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輸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在《諸病源候論》亦指出:為斷皮肉骨髓,傷筋脈,皆是卒然致損,故氣血隔絕,不能周榮,所以需善系縛、按摩、導引,令其氣血復也。

對於背俞穴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毫針、電針、針刺拔罐合用、溫灸、溫敷、拔罐、梅花針、按摩、推拿、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線、藥物注射以及貼藥等。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針配合電針,慢性病症多用溫灸,皮膚病症多用梅花針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針配合梅花針,藥物注射和埋線療法運用於各類病症。針刺時應謹慎小心,因為背俞穴鄰近內臟重要器官。據古代文獻記載,針刺背俞穴都較淺,均刺3分深左右。現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進針的方向是朝脊椎側。

此外,穴位的定位選取,依據內經中的「以痛為輸」、唐代千金藥方之「阿是穴」、與醫學綱目之「天應穴」的應用,即阿是取穴,為臨床治療取穴的主要方法。阿是穴的特性有:

反應病候:在疾病的情況下,人的體表出現阿是穴,它具有反應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臟腑發生病變,都會在人體相關的部位反應出阿是穴。如:頸椎病,在病變的棘突水準兩側;肩周炎,在肩的周圍;腰椎間盤突出症,在突出椎間盤棘突水準兩側;腰椎橫突症,在腰椎病變的橫突附近;人體某部損傷,在傷的局部;肝病,在肝區;脾大腹脹,在左肋下;腎病,在背部腎區等部位均可出現阿是穴。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

反應物的聚結處:阿是穴不但反應疼痛,而且在疼痛的部位,出現條、扁平、圓形、橢圓、條索等形狀反應物;腰椎病,在兩髂骨上緣痛點出現圓狀、橢圓狀反應物;足痛不履地,在足弓內側痛點出現條狀反應物;風濕性關節炎,在膝周圍疼點出現條狀反應物;胃痛,在腹部痛點皮下出現條狀反應物;腸痛,在小腹痛點皮下出現橢圓或條狀反應物等。這些反應物隨病的發展而結聚。具有反應病的輕重和病程長短的性能。臨床觀察:病程越長反應物越大。臨時出現的病症只有痛點而無反應物。凡有反應物的部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

隨病消長:在人體任何部位都、可出現阿是穴。有的不在經,不在穴;有的在經,在穴。平時人體無病不存在阿是穴,只有某部發生病變前提下才會顯示出來的臨時性腧穴,在體表反應出疼痛及反應物。一旦產生阿是穴;在位置上就不會轉移。隨病產生,隨病情變化而變化。如:病輕反應小,病重反應大,病程長反應重,病程短反應輕。治療過程中疾病好轉,阿是穴疼痛緩解;疾病未好轉,阿是穴疼痛無改善;疾病治癒,阿是穴疼痛消失。

主治疾病:阿是穴主治與之相關的疾病。在《內經》就指出以痛為輸,告戒醫者疼痛的點就是穴位。它即能反應疾病,也能治療疾病。《千金方》說: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雲阿是,灸刺皆驗。《玉龍歌》中說: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取阿是穴一般以治療各種局部性痛症為主,還可以治療軀體病、臟腑病以及,任何與之相關的病症。只要診斷正確,手法適當,往往收到立竽見影之功效。如:頸項痛,阿是穴在左側胸鎖乳突肌,在此施撥揉手法,當阿是穴緩解後,頸項痛治癒;岔氣呼吸疼痛,阿是穴在脅肋,施用點撥手法使疼痛、岔氣消失;胃痛,阿是穴在腹有條狀反應物,按摩此部,疼痛消失,反應物軟化,胃痛治癒。

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法,對於以脊背區域組織群為標的之治療手段,都是在解決或是刺激這些組織群的不正常狀態、或是其病理狀態,導引其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以使經絡的氣血循環得以流暢無阻,讓經脈、絡脈所循行聯通的臟腑、組織器官亦可以恢復正常運作。

背俞功能帶

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脈的循行與經脈上的穴位,都是身體整體性的片面表現。


在實際臨床中,應用脊椎脊突附近的正經之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與經外奇穴華佗夾脊穴,及了解脊柱的形態結構組織、脊髓的位置和脊髓節段與椎骨的關係,與穴位局部組織解剖,可以得到:華佗夾脊穴與背俞穴有一定的聯繫關係。崔承斌在中國針灸上表示:無論是在起源上,其存在天然又密切的聯繫,同時因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穴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夾脊穴與背俞穴臨床都可用阿是取穴法確定其定位,即在背部一定的區域按壓尋找敏感點。因而崔氏提出了背俞功能帶的概念。

崔氏提出按壓尋找敏感點時,對某個病人來說,其穴點是唯一確定的,對眾多的病人來說,同穴位必定因個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其穴點是在一個範圍內變化,而形成夾脊和背俞兩條定位區帶,兩條區帶存在交叉重疊,這兩條區帶聯合就形成一個功能帶,即背俞功能帶。同時崔氏認為背俞功能帶是指位於胸1棘突到骶4棘突下緣之間脊柱旁開2.5寸範圍內的帶狀區域,而非一固定一點的位置,其帶狀區域具有調整臟腑之氣的功能。並指出:呼吸系統疾病在胸35椎兩側出現反應,消化系統疾病在腰骶椎兩側出現反應,膽系疾病常在胸10夾脊穴出現壓痛,肝病常在胸9夾脊穴出現壓痛等。

崔氏提出之背俞功能帶包括督脈、夾脊穴、膀胱經第一二側線。也就是把膀胱經第一二側線、督脈、與華佗夾脊穴的整個覆蓋區,整合成為一個帶狀區域,就是背俞功能帶。背俞功能帶的提出更進一步說明臨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靈活變通,根據患者實際的反應穴點進行診治。足太陽膀胱經與心腦等臟腑直接發生聯繫,為一身之巨陽、頭背部及諸陽經統率諸陰經會合之處,足太陽膀胱經通過經別的離入出合接納轉輸各經經氣,所以膀胱經被稱為十二經脈的核心。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刺激這些背俞穴能調節臟腑功能,第二側線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神氣所注的穴位,如魄戶、神堂、志室等。刺激這些穴位能調節五臟六腑的神氣,調理氣機。華佗夾脊穴所處之處是各條經脈、經筋所過之處,也是臟腑之氣輸注、彙聚於體表之處,其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在調節臟腑機能方面有獨到之處。刺激華佗夾脊可以鼓舞振奮陽氣。對於涉及多個臟腑及氣血陰陽失調的病症,背俞功能帶可以有效調節五臟六腑功能,振奮人體的陽氣,恢復機體功能活動。

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之處,故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就會在相應的背俞穴上表現出一些異常變化,如皮膚色澤變化、形態變化(凹陷、隆起),按之有異物感(結節、條索狀、半球狀)及壓痛,這些異常變化對診斷相應臟腑病證有一定價值。醫生可參考體表反應的部位,推測可能有病的內臟,通過改善體表的病理變化,而達到治療內臟病的目的。王宛彭氏等在臨床觀察到,肺俞部位出現菱形結節時多為急性肺炎,出現條索物時多為慢性支氣管炎,出現扁平或橢圓結節多見於肺結核;胃痛患者在胃俞有壓痛;膽囊炎患者疼痛除放射到肩臂,膽俞也有壓痛;痔瘡患者在大腸俞或附近有痔核點等。劉美娟氏認為,內臟疾病患者在體表特異部位有反射區,如內臟病變相應部位的脊柱兩旁軟組織壓痛、腫脹,出現條索或結節,肌肉痙攣或萎縮,脊柱畸形或棘突偏斜,椎體肥大、壓痛,其部位與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吻合。

以脊椎為中心,形成的『核心組織群』,其所包含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神經網絡、脊椎、肌肉、韌帶、肌腱、血管網絡、淋巴管網絡、筋膜、與表層的皮膚,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著不可分割性,是天然又密切的聯繫。

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脈的循行與經脈上的穴位,都是身體整體性的片面表現。無論是千百年前醫家,還是現代的醫務專業人員,都無法改變其本身;所不同的僅是認識了解的程度上的差異;或是語言解釋的方式不同罷了。背俞功能帶,就是認識表達的各種模式中的一種方式之一而已

督脈與華陀夾脊穴


督脈是人體中心的象徵,督脈就是中脈,其位於人體的中軸線,歷來的醫家也將其重要性類比為天體的子午線。人體的中軸線及其相關臟器如腦、腎的生理特徵,無疑是養生、修煉的理論基礎。由現代的生理解剖之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及脊椎、肌肉、韌帶、肌腱、筋膜、血管網絡、淋巴管網絡等組織所形成的『核心組織群』,與古典醫學的督脈就是中脈,兩者是相通的。

督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其循行路線,起於少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迸人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是循行於脊部椎骨的一條重要經脈,諸陽脈循行均於此交會,故為陽脈之海,統督諸陽。華佗夾脊穴,其位置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力止,每穴從脊椎旁開5分之處。

華佗夾脊穴與督脈,兩者的有著密切的關係:

1.同在背脊,相近相鄰,一脈貫通
督脈與夾脊穴同在背脊處,督脈循行於脊柱內部,華佗夾脊穴位於椎骨棘突下,故為近鄰。夾脊穴夾脊裏督脈,與督相通,故一脈相承。按一般醫學解剖,脊柱內有脊髓、神經、血管,夾脊穴下有脊神經後支及伴行的動脈、靜脈叢,二者是主幹與分支的關係,故緊密相連,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以脊髓神經為樞。通過脊神經通往全身各組織器官,發揮其生理功能。這與督脈為陽脈之海,統督諸陽的觀點,是較一致的。由於二者在部位、循行、功能方面密切聯系,因此在發病、治斷、治療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治療都可用節段劃分

督脈沿脊柱而行,夾脊穴在脊柱旁排列。督脈為陽脈之海,統督諸陽;夾脊穴下的脊神經分佈在人體的一定區域。故在功能上支配一定的區段,在疾病的治疼上有一定的節段性,並有一定的規律性。督脈穴的主治規律:
頭面部穴:主治神志疾患,如癲痛、頭暈、目眩、頭痛、目疾、昏迷、鼻淵、涼風等。
頸部穴:主治項背強急,上肢疾患。
胸背上部穴:主治心肺疾患。
胸背中部穴:主治肝膽、脾胃、大小腸疾患。
腰背部穴:主治腰腎、膀胱、男女科及下肢疾患。

3.在取穴與操作上可相互為用
督脈循行于脊椎正中,夾脊穴在椎棘突下旁0.5寸,相距很近,又同為一源。在生理病理上互為影晌,疾病的治療上有很多相同之處。故在取穴上可互相參考,或同取或單取。例如治療腰椎骨皮增生、腰椎同盤突出症、增生性脊柱炎等椎體病變,應用督脈穴與夾脊穴同取法。督脈穴直接作用椎體病灶,夾脊穴可解除椎體神經的壓迫。兩者相合,標本兼治,相得益彰。督詠穴與夾脊穴配,扶正怯邪作用更明顯,督脈主陽經可補益,夾脊通氣血可瀉實,如治療腎陽虛引起的尿瀦留,取命門補真陽助代化,針夾脊瀉水道以利尿,二者配合,疼效益佳。督脈與夾脊穴手法操作時可用透刺法,可督脈穴透夾脊穴,亦可央脊穴透督脈穴。如命門透夾脊穴治疼陽痿早泄有良效。

從以上的討論,無論是膀胱經、華佗夾脊,都是對稱分佈的。兩者都圍繞督脈,以督脈為中心。而人體的中樞是以督脈及其循行相關的藏器如腦、腎所組成,也就是內經所述的「奇恒之府」為其核心的器官。

古代,認為腦由髓液所構造,是人體的精華。《左傳》僖公28年載,晉文公將與楚成王戰于城濮,「晉侯夢與楚子博,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盬即咀嚼。楚王在夢中咀嚼吸食晉侯的腦髓。《說文》即解釋「腦,頭髓也。」這是人體精華的部位,故緯書《春秋元命苞》:「人精在腦。」;大部分之古典醫書的觀念相似,《素問.脈要精微論篇》:「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腦是精氣會聚之所在。若一個人頭部低垂、兩眼深陷無光,就是精神衰敗之徵兆。《靈樞.决氣》進一步解釋腦髓的形成:「穀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人食五穀經消化所產生最精微的汁液,滲入于骨,使骨骼得以伸展自如,同時滋補腦髓。而且,腦部是全身髓液最多之處,故稱為「海」,《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素問.五藏生成篇》:「諸髓者皆屬於腦。」即人體所有的精髓皆上注於腦部。

腦液與人體關節運動有關,也與脊液有所連繫。《素問.刺禁論篇》詳盡地列舉人體禁刺部位,「刺脊間,中髓為傴」,「刺膝髕出液,為跛」。顯然可見,髓液的概念不是憑空想像的,而是出於誤傷脊骨或膝髕的實際經驗。腦部的生理又與人的視覺包括眩暈的病理機制相當密切。例如,《靈樞.大惑論》提到病邪若「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同時,腦髓亦會下滲而為鼻涕,《素問.解精微論篇》:「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其中部分顯示,腦髓、脊髓與腎精彼此之間形成流動的關係。如《管子.水地》:「腎生腦。」腎藏精,生髓補腦;所以,腎有病變亦導致人體髓液減損。《素問.痿論》:「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腎生骨髓,病熱則骨枯而髓液流失。因房事失度,精液流泄,即導致腦髓下流,《靈樞.五癃津液別》:『五榖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其指出瀉精即等同于髓液虧耗。這正是房中術「還精補腦」的理論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述及人六十歲房事已衰,「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上述之腦髓下滲而為鼻涕,所以人年老「涕泣俱出」是房事大衰的表現。

由以上論述顯示,古典醫學經典認為腦髓與腎精之間的流體可以相互轉換,而以循行脊柱為主的督脈是其流通的管道:腦(髓)←→脊骨(督脈)←→腎(精液)。

華佗夾脊


除了十四正經外,在脊背經絡的應用中,最為廣泛的就是華佗夾脊。關於華佗夾脊,其為經外奇穴,其最早亦是記錄於內經裡,為《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剌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剌之傍三痏,立已《素問.刺瘧篇》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唯對其具體位置,在內經中並無特別論述。

在《後漢書·華佗別傳》中,記錄:有人病腳坐不以行。佗切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四寸或五寸(分),言灸此各七處,灸則愈即得也。後灸愈,灸處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勻如引繩。此為有具體位置說明的最早記錄。在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中,提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差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下夾脊脊大骨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不治者,可灸肘椎,以試數百人,皆灸即起坐。佗以此數傳子孫,代代皆密之。在清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書中:夾脊穴治霍亂轉筋。令病者合面臥,伸兩手著手,以繩橫牽兩肘尖,當脊同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壯,無不差者,此華佗法夾脊穴,量三椎下近四椎上,從脊骨上兩旁各五分,灸三七壯至七七壯,立瘥神效

以上,可知過去醫者使用華佗夾脊,亦是以刺法、灸法為主作為治療方式。華佗夾脊的名稱,在歷史上的出現是在近代。1955年,承淡安著的《中國針灸學》首先提出了華佗夾脊穴的名稱,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力止,每穴從脊椎旁開5分。於此之後,正式的確立華佗夾脊。在後期的臨床應用中被不斷擴充,華佗夾脊的位置,延伸至頸部與薦椎。

對於華佗夾脊的主治疾病,其主治範圍廣泛:應用胸1~胸3,治療上肢疾患;胸1~胸8治療胸廓及胸腔內臟疾患;胸6~腰5治療腹腔內臟疾患;胸11~腰5治療腰骶疾患;腰2~腰5治療下肢疾患。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凱稱:按揉脊椎兩邊的夾脊穴可調理臟腑。脖子酸了,可以揉一揉,內臟不舒服了,雖然沒法出來拿出來捏一捏,但是可以按摩脊椎兩邊的夾脊穴。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揉,就好比是間接給內臟做按摩,能起到養護五臟六腑的作用。

關於華陀夾脊穴的作用機理,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華陀夾脊穴研究與臨床應用",有詳細的討論說明,茲節錄如下:

1.華陀夾脊穴有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作用。華陀夾脊穴與督脈,督脈之別通過經絡聯系密切,督、任、沖三脈一源而三歧,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沖脈為血海,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帶脈出於第二腰椎,環繞腰部一周,陽維脈交會於風府、啞門,因此針灸華陀夾脊穴有"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

2.華陀夾脊穴有調節臟腑氣血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為五臟六腑的統領,聯絡經脈,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腎為先天之本,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通過經絡聯系密切,華陀夾脊穴與五臟六腑轉輸於背部的背兪穴相鄰,因此針灸華陀夾脊穴有調節五臟六腑氣血的功能。.

3.華陀夾脊穴有舒筋通絡的作用。因華陀夾脊穴與手陽明經筋,足陽明經筋,足太陰經筋,足太陽經筋關係密切。足太陽膀胱經"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

4.華陀夾脊穴有治神的作用。華陀夾脊穴在經絡上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循行關係密切,在臟腑上與心、腦、髓、腎關係密切。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又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諸痛瘡傷皆屬於心,故華陀夾脊穴的治神作用具體呈現在醒腦安神,鎮靜止痛兩方面。臨床上用華陀夾脊穴治療神志病,痛症(臟腑病,經絡痛)即是明證。

脊背穴位定位與選取



對於脊背的穴位的實際位置,在《靈樞背俞》:『黃帝問於歧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於背者。歧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論述中指出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與腎俞的具體位置,都在膀胱經上。醫者實際尋找選取穴位時,是要按壓患者以確定其實際位置,即用「以痛為腧」為依據。


此法與唐代『阿是穴』之取法相似。


另在《素問繆刺論》說:「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


《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都有同樣的論述。


「以痛為腧」或是「阿是取穴」與近代美國Dr.Travell肌筋膜激痛點的論述 ,以壓痛點作患處的確認方式,其原理是相通的。

古典經絡理論的意義



古典醫學對經脈、經絡的認識,因為其具有聯繫臟腑和肢體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的內外上下保持著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種相互聯繫,有機配合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作用實現的。


由於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縱橫交錯、入裡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了臟腑器官,奇經八脈溝通於十二經之間,經筋皮部聯結了肢體筋肉皮膚,從而使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繫起來,如《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于肢節。」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週身,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


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溫養濡潤,才能夠發揮其正常作用。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依賴經絡的傳注,才能輸布週身,以溫養濡潤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如營氣之和調于五臟,洒陳于六腑,這就為五臟藏精,六腑傳化的功能活動提供了物質條件。


所以《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就指明了經絡具有運行氣血,調節陰陽和濡養全身的作用。由於經絡能「行血氣而營陰陽」,營氣運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使營衛之氣密佈于週身,加強了機體的防禦能力,起到了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故《靈樞本藏》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衝脈、任脈



靈樞:『衝、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月下數脫血,任衝並傷,脈不榮其口唇,故髭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任,血瀉不複,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天宦不脫於血,而任衝不盛,宗筋不強,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亦不生。』 『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於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 中,伏行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並於少陰,滲三陰,斜入踝,伏行出屬跗,屬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間,滲諸絡而溫足脛肌肉。故其脈常動,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衝脈的病侯。衝脈為血海,與婦女月經病證關係最大《靈樞五音五味》:「今婦人之生,有餘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


《素問骨空論》:「衝脈為病,逆氣、裡急。」是指氣血不順而見厥氣上逆和胸腹裡急。


《素問骨空論》所說的「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即指氣上逆、大小便不利的衝脈見症。


《脈經》所載:「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絕孕、遺失溺、脅支滿煩也。」是對衝脈病症的總括。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衝脈是并足少陰之經行于腹部,而不是《難經二十八難》所說的「并足陽明之經」,與足陽明的關係主要是在「出于氣街」,以及上、下巨虛,為衝脈下部輸穴;還有足太陽的大杼,為衝脈上部輸穴。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分佈最廣,上部「滲諸陽,灌諸精」;下部「滲三陰」,「注諸絡」。衝脈之名為「沖(衡)」,即說明其滲灌血氣的作用四通八達,遍及全身。因其作用的重要,故又稱血海和五臟六腑之海。


《靈樞五音五味》還說:「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指出肌膚的熱量和毛髮的生長均與衝脈功能有關。衝脈與任脈的功能發源於腎氣。腎氣的盛衰直接關係衝任。


《靈樞》還指出,男子的不生鬍鬚,是由於「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鬚不生」。從而可以理解衝脈「滲灌皮膚,生毫毛」的全面意義。

足少陽膽經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脇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脇,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脇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髁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膽經本經異常,就表現出的病症:嘴里發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有如蒙上一層灰塵的,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出現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膽經本經能主治有關「骨」方病症:如頭痛,顳痛,眼睛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如「馬刀挾癭」等症,自汗出,戰慄發冷,瘧疾乃症狀、胸部脇肋部、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前面的疼痛,以及各骨關節都疼痛,小趾及足無名趾運作不靈活順暢。

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繫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經本經異常,就會表現的病症: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而三焦經本經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發生的病痛,小指與無名指的不靈活。


其中三焦經與脊背相關的為:三焦經循行過頭、肩頸部,故可處理頭部及肩頸相關的病痛。

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小腸本經有了異常變,表現出的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牽引,上臂痛得像折斷。

小腸本經主治有關「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其中與脊背相關的為:小腸經循行過頭、肩頸,故可處理頭部及肩頸相關的病痛。

足太陽膀胱經



《靈樞.經脈第十》,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膀胱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出的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頸項有被牽引感,脊背痛,腰疼痛好像要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好像凝結僵硬不得動彈,小腿腓腸肌疼痛像要裂開;出現腳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膀胱本經能主治有關「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色黃,易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腳的疼痛,小腳趾運用不順暢。

督脈



督脈位於人體的脊梁,是奇經八脈的主脈。歷來的醫書、養生著作無不闡述督脈的重要性,例如《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其中的『督』即督脈。緣著督脈行氣是養生家的常法。這裡的「經」無疑是暗示督脈在養生技術的核心位置。又如滑壽(1314-1386)便說:「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二脈一前一後居於人體的中軸線,醫家將其類比為天體、地理的子午線,也就是空間上的南北基線。由於宇宙論的類比想像在古典醫學中幾乎是隨處可見,人們往往視為理所當然。數術類比其實涉及一個醫學的重要問題:即身體的中樞區域或控制源頭在哪裡?也就是說,人體的活動能量有一個主要的源頭。相對於天地陰陽之氣運作的子午線,人體也以任督二脈為主導源頭。

督脈即是中脈。《太玄.周》:「植中樞,立督慮也。」督慮也就是中慮、中心思想;為人要樹立一個正確思想即周行順利。《太玄.唫》:「不中不督」,此處的督亦是中的意思。簡言之,督脈之命名取其循行于人體正中、並主統率諸脈,正如王冰(710-805)注《素問.骨空論篇》所說:「以其督領經脈之海也。」督脈之所以能總領諸脈,與其循行人體的部位有關。古典醫學對督脈的循行一共六種,詳略不一;各說雖不盡相同,但基本皆循行人身正中。在《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榮。

督脈的循行連繫腦、腎等人身重要的臟器。《難經.二十八難》也以為:「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于脊裡,上至風府,入于腦。」督脈起始于人體下極之俞穴(長強或會陰內),沿著脊柱之內部,上達風府穴而進入腦部。《難經》對督脈的描述較之《素問》為簡單,但同樣強調督脈沿著脊骨溝通人體下陰與腦部之間的功能。
另外,在楊上善《太素.督脈》的注文:「《九卷》別于畜門,上額循顛,下項脊入骶,絡陰器,入臍中,上入缺盆。」其中,指出督脈起于畜(嗅)門也就是鼻部,應與行氣吐納有關。《靈樞.口問》:「口鼻者,氣之門戶也。」在醫、道的書籍中,對鼻的功能多有論述,如隋蕭吉《五行大義.論配藏府》:《甲乙》應肺者,鼻以空虛納氣,肺亦虛而受氣故也。道家鼻主心者,陽也。《老子經》云:「天以五行氣從鼻入,藏于心。」鼻以空通入息,高象天,故與天通,而氣藏于心也。鼻主氣的出入,故與心肺相應。督脈起於鼻的設想或與呼吸行氣的機制有關。按頭為諸陽之會、背為陽,督脈對人體的陽氣起統率的作用。明人方以智(1611-1671)在《物理小識.人身類》指出:人「始生鼻與命門為小環,漸長而成任督之環。」也是提出把鼻與命門(腎)之間的中軸線路徑視為養生的核心,與《莊子.養生主》的論述相近。

以上之古典醫學指出督脈分佈于腦、脊部位,又與足厥陰肝經交會于巔頂,故其經氣阻滯則可出現頭暈、目眩背強直等症。《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難經》作「脊強而厥」,均指此。《靈樞經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頭重、高搖,可分為陽虛而清陽不升或陰虛而風陽上擾二類,均與督脈有關。《素問風論》:「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可知風病與督脈關係甚切。外風多由足太陽而及督脈,內風多由足厥陰而及督脈。腦為髓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由髓海空虛致病,亦當調其督脈。《脈經》還指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癇疾,」均屬督脈主病。而《素問骨空論》「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則應屬衝脈、任脈所主病。由於督脈與衝任脈相通,故有連帶的關係作用。

脊背的經脈理論與治療應用



在東方醫學的發展史中,對於人體脊背的認識與疾病治療的應用,經歷了相當長歷史的發展過程,而形成《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系統與治療方法。其中對於脊背的內容,有背俞穴、經脈理論與臟腑的整體關係,有具體的說明。

《靈樞·背俞》中載有五臟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黃帝問于歧伯曰、愿聞五藏之腧,出于背者。歧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素問·氣府論》挾脊以下至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藏之腧各五,六府之腧各六,指出背俞穴的大體定位,但並未列出穴名。直到《脈經》才明確了肺俞、腎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腸俞、膀胱俞、膽俞、小腸俞、胃俞等10個背俞穴的名稱和位置。

而在《針灸甲乙經》補充三焦俞、中膂俞、白環俞;在《千金方》中,補充厥朋俞,而臻于完備。到《太平聖惠方》補充了關元俞、氣海俞、督俞,共成56穴,此外還有膈俞、八俞、膏肓俞等。到後期,將臟腑之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統稱背俞穴。

《靈樞·衛氣》:"氣在腹者,止之背腧",說明背俞穴與臟腑之氣的密切聯系。


十四正經與脊背

除了穴位的使用,背部所經過的5條經脈都是陽經,其中督脈的主幹線貫脊行於腰背部中央,總督各條陽經。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分行於脊柱兩側。在黃帝內經就對於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衝脈、任脈等等的經脈理論,明確描述出經脈的循行走向與病候。

後人對於經脈與古典經絡理論的意義 的臨床體會,及脊背穴位定位與選取脊背與背俞穴的常用手法整理出一些論述,如:華佗夾脊背俞功能帶

在脊背部位,其中督脈與華陀夾脊穴的關係,是一體的兩面:相同的一物,不同時期而作不同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