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腹瀉

定義:

腹瀉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病狀:

腹瀉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表現,它同時可伴有嘔吐、發熱、腹痛、腹脹、黏液便、血便等症狀。伴有發熱、腹痛、嘔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帶血、貧血、消瘦等需警惕腸癌;伴腹脹、食欲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樣便則需警惕霍亂弧菌感染。此外,腹瀉還可引起脫水、營養不良,表現為皮膚乾燥、眼球下陷、舌乾燥、皮膚皺褶。

長期慢性腹痛腹瀉常見於: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大腸炎:腹瀉每日數次至10次以上,可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腹痛輕者為隱痛,典型者為絞痛,有腹痛——便意——緩解的特點。全身表現為發熱、乏力、消瘦,常伴有皮膚、粘膜、關節、肝、腎、眼、口腔等系統的表現。併發症有: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大出血、癌變等等。

克隆病:名稱較多,如末端回腸炎、局限性腸炎、肉芽腫性腸炎、節段性腸炎等。發病多在中青年,男稍多於女。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營養障礙、不全性腸梗阻、腹部內瘺或外瘺等。重症患者遷延不愈,預後不良。治療:本病尚無特效療法。應以全身治療為基礎,輔以手術治療,並防止復發。

腸結核:常與腸外結核並存,臨床表現有:腹部隱痛鈍痛,多發生在右下腹,也可臍周或遍及全腹。由於病變直接影響到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常有消瘦、全身虛弱等現象。可能發生的併發症有:腸梗阻、腸穿孔、出血。治療:抗結核藥物,手術等。

病因: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藥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藥物: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藥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藥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藥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藥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征,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征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數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數,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數、腫瘤壞死因數、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複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啟動腺苷環化酶-cAMP系統,致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數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複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五)傳染性腹瀉 又稱菌利或結腸炎,小時候一旦被傳染或感染,終身都帶此病,一般傳染原因是因為碗沒有經過消毒櫃處理或是用別人用過的碗筷,或沒喝碗的湯、飯、飲料均可傳染,尤其是是小孩不懂事,好吃很容易被導致傳染,長大後常伴有終身性輕微腹瀉,但平常不復發,有的是碰到過敏的事情後就發作,比如有的碰到大魚大肉就發作,有的吃過於辛辣數小時後發作……

1.腸道炎症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症: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螺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症狀、體征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藥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症;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征。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③患者常伴有腹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