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胃腸炎是胃黏膜和腸黏膜發炎,由食物中毒引起。癥狀包括:嚴重嘔吐和腹瀉,常連帶有腹部痛性痙攣及絞痛、發燒、出汗。分急性腸胃炎和慢性腸胃炎兩大類。
癥狀:
急性腸胃炎:
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病人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日3—5次甚至數十日不等,大便多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
慢性腸胃炎:
本病可由急性腸炎遷延或反復發作而來,病程多在2個月以上。長期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過度精神緊張,加以營養不良,都可成為慢性腸炎的誘因。也可繼發於咀嚼障礙、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後、腸道寄生蟲病等疾患。
根據臨床腹瀉量、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水樣便,伴有腸鳴,但無裏急後重,營養障礙,結合有反復發作史或有慢性腸炎的病因存在,診斷一般不難。
病因:
急性腸胃炎:
是由於食進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飲食不當,如過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腸胃道粘膜的急性炎癥性改變。在我國以夏、秋兩季發病率較高,無性別差異,一般潛伏期為12~36小時。
沙門氏菌屬是引起急性腸胃炎的主要病原菌,其中以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豬霍亂沙門氏菌、雞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較為常見。
慢性腸胃炎:
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最常見的是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和隱痛、噯氣、泛酸、惡心、嘔吐等。病程緩慢,反復發作而難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