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腸癌

定義

腸癌(carcinomaofrectum)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僅次於胃和食管癌,是大腸癌的最常見部分(占60%左右)。絕大多數病人在40歲以上,30歲以下者約占15%。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2-3:1。腸癌應以積極預防為主。

病狀

早期腸癌的臨床特徵主要為便血和排便習慣改變,在癌腫局限於直腸粘膜時便血作為唯一的早期症狀占85%,可惜往往未被病人所重視。當時作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中、晚期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症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裏急後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症狀。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徵象。

腸癌到晚期常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如膀胱和前列腺等鄰近組織,引起尿頻、尿急和排尿困難。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直腸癌還可以向遠處轉移到肝臟,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腸癌初期以便血為主,其次是大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裏急後重等,此外還極易引起梗阻現象,產生腸道刺激症狀等。腸癌有很多突出的臨床表現,患者還需多加小心。

腸癌初期表現,以無痛便血為主,血液呈紅色或鮮紅色,與早期內痔的症狀非常相似,後期便血多為暗紅色,混有糞便之粘液血便或膿血便。

其次大便習慣改變是腸癌中晚期的典型表現,由於直腸腫塊及其產生的分泌物,可產生腸道刺激症狀,導致患者出現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裏急後重等症狀,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膿血狀物,此時糞便形狀也發生了改變,大便越來越細;

由於癌腫繞腸壁周徑浸潤,使腸腔狹窄,尤在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多為狹窄型硬癌,極易引起梗阻現象。晚期直腸癌患者,由於疾病長期慢性消耗,會出現一些全身惡變病質。此外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減退,患者一定要及時注意及時到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病因

1.腸慢性炎症。2.腸腺瘤癌變。3.飲食與致癌物質。

腸癌(腫瘤)的分期:

如果病人被確診患有癌症的話,醫生應確定腸癌的分期。醫生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來確定癌症的分期。知道癌症的分期,醫生就能確定最佳的治療方法。

0期:癌症處於早期,癌細胞只存在於腸的最裏層。

Ⅰ期:癌細胞侵犯結腸腸內壁的很多區域。

Ⅱ期:癌細胞已經超出腸範圍,擴散到周邊組織,但並沒有擴散到淋巴結。

Ⅲ: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周邊淋巴結,但還沒有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Ⅳ: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腸癌較容易先轉移到肝臟和肺。

復發期:復發性結腸癌意味著癌症治癒後重新出現。癌細胞可能在腸上復發,也可能在人體的其他部位復發。

腸癌的0期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術前、術後可輔以化療及放療或中醫藥。直腸癌預後較好,0期根治性切除後的五年存活率約為40~60%,因此如能0期發現及時手術大部可以治癒。唯我國直腸癌大部分發現晚、目前總的手術切除率約很底,且中晚期較多。手術原則是早期切除腸及其周圍淋巴結,以達到根治的目的;對無法根治的晚期患者,就以中醫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