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脊背與背俞穴的常用手法


應用經脈理論及背俞穴的治療方式,其方法以針刺方式治療臟腑的疾病:《素問·長刺節論》:治寒熱深專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會,腹中寒熱去而止。除了針刺法外,在《內經》中亦指出背俞穴,可刺可灸,可放血可按壓。在《靈樞·官針》:”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榮輸臟腧也。《靈樞·背俞》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素問·刺瘧論》瘧脈滿大.急刺背腧,用中針,旁五卻腧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此外,按摩、推拿、導引等方式,亦是大量使用在脊背上的治療:《素同·舉痛論》寒氣客于背腧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輸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在《諸病源候論》亦指出:為斷皮肉骨髓,傷筋脈,皆是卒然致損,故氣血隔絕,不能周榮,所以需善系縛、按摩、導引,令其氣血復也。

對於背俞穴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毫針、電針、針刺拔罐合用、溫灸、溫敷、拔罐、梅花針、按摩、推拿、挑刺、刺血、拔罐刺血合用、埋線、藥物注射以及貼藥等。一般急性痛症多用毫針配合電針,慢性病症多用溫灸,皮膚病症多用梅花針和拔罐刺血合用,神智性病症多用毫針配合梅花針,藥物注射和埋線療法運用於各類病症。針刺時應謹慎小心,因為背俞穴鄰近內臟重要器官。據古代文獻記載,針刺背俞穴都較淺,均刺3分深左右。現今一般在十二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可斜刺5分~1寸深;在十二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可斜刺11.5寸深,進針的方向是朝脊椎側。

此外,穴位的定位選取,依據內經中的「以痛為輸」、唐代千金藥方之「阿是穴」、與醫學綱目之「天應穴」的應用,即阿是取穴,為臨床治療取穴的主要方法。阿是穴的特性有:

反應病候:在疾病的情況下,人的體表出現阿是穴,它具有反應疾病的性能。肌肉、筋骨、臟腑發生病變,都會在人體相關的部位反應出阿是穴。如:頸椎病,在病變的棘突水準兩側;肩周炎,在肩的周圍;腰椎間盤突出症,在突出椎間盤棘突水準兩側;腰椎橫突症,在腰椎病變的橫突附近;人體某部損傷,在傷的局部;肝病,在肝區;脾大腹脹,在左肋下;腎病,在背部腎區等部位均可出現阿是穴。這些阿是穴是疾病在體表的反應。

反應物的聚結處:阿是穴不但反應疼痛,而且在疼痛的部位,出現條、扁平、圓形、橢圓、條索等形狀反應物;腰椎病,在兩髂骨上緣痛點出現圓狀、橢圓狀反應物;足痛不履地,在足弓內側痛點出現條狀反應物;風濕性關節炎,在膝周圍疼點出現條狀反應物;胃痛,在腹部痛點皮下出現條狀反應物;腸痛,在小腹痛點皮下出現橢圓或條狀反應物等。這些反應物隨病的發展而結聚。具有反應病的輕重和病程長短的性能。臨床觀察:病程越長反應物越大。臨時出現的病症只有痛點而無反應物。凡有反應物的部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

隨病消長:在人體任何部位都、可出現阿是穴。有的不在經,不在穴;有的在經,在穴。平時人體無病不存在阿是穴,只有某部發生病變前提下才會顯示出來的臨時性腧穴,在體表反應出疼痛及反應物。一旦產生阿是穴;在位置上就不會轉移。隨病產生,隨病情變化而變化。如:病輕反應小,病重反應大,病程長反應重,病程短反應輕。治療過程中疾病好轉,阿是穴疼痛緩解;疾病未好轉,阿是穴疼痛無改善;疾病治癒,阿是穴疼痛消失。

主治疾病:阿是穴主治與之相關的疾病。在《內經》就指出以痛為輸,告戒醫者疼痛的點就是穴位。它即能反應疾病,也能治療疾病。《千金方》說: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雲阿是,灸刺皆驗。《玉龍歌》中說: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有筋有骨須淺刺,灼艾臨時要度量。取阿是穴一般以治療各種局部性痛症為主,還可以治療軀體病、臟腑病以及,任何與之相關的病症。只要診斷正確,手法適當,往往收到立竽見影之功效。如:頸項痛,阿是穴在左側胸鎖乳突肌,在此施撥揉手法,當阿是穴緩解後,頸項痛治癒;岔氣呼吸疼痛,阿是穴在脅肋,施用點撥手法使疼痛、岔氣消失;胃痛,阿是穴在腹有條狀反應物,按摩此部,疼痛消失,反應物軟化,胃痛治癒。

無論使用何種治療方法,對於以脊背區域組織群為標的之治療手段,都是在解決或是刺激這些組織群的不正常狀態、或是其病理狀態,導引其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以使經絡的氣血循環得以流暢無阻,讓經脈、絡脈所循行聯通的臟腑、組織器官亦可以恢復正常運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