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背俞功能帶

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脈的循行與經脈上的穴位,都是身體整體性的片面表現。


在實際臨床中,應用脊椎脊突附近的正經之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與經外奇穴華佗夾脊穴,及了解脊柱的形態結構組織、脊髓的位置和脊髓節段與椎骨的關係,與穴位局部組織解剖,可以得到:華佗夾脊穴與背俞穴有一定的聯繫關係。崔承斌在中國針灸上表示:無論是在起源上,其存在天然又密切的聯繫,同時因為臟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穴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夾脊穴與背俞穴臨床都可用阿是取穴法確定其定位,即在背部一定的區域按壓尋找敏感點。因而崔氏提出了背俞功能帶的概念。

崔氏提出按壓尋找敏感點時,對某個病人來說,其穴點是唯一確定的,對眾多的病人來說,同穴位必定因個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位,其穴點是在一個範圍內變化,而形成夾脊和背俞兩條定位區帶,兩條區帶存在交叉重疊,這兩條區帶聯合就形成一個功能帶,即背俞功能帶。同時崔氏認為背俞功能帶是指位於胸1棘突到骶4棘突下緣之間脊柱旁開2.5寸範圍內的帶狀區域,而非一固定一點的位置,其帶狀區域具有調整臟腑之氣的功能。並指出:呼吸系統疾病在胸35椎兩側出現反應,消化系統疾病在腰骶椎兩側出現反應,膽系疾病常在胸10夾脊穴出現壓痛,肝病常在胸9夾脊穴出現壓痛等。

崔氏提出之背俞功能帶包括督脈、夾脊穴、膀胱經第一二側線。也就是把膀胱經第一二側線、督脈、與華佗夾脊穴的整個覆蓋區,整合成為一個帶狀區域,就是背俞功能帶。背俞功能帶的提出更進一步說明臨床取穴不可固守死穴,而要靈活變通,根據患者實際的反應穴點進行診治。足太陽膀胱經與心腦等臟腑直接發生聯繫,為一身之巨陽、頭背部及諸陽經統率諸陰經會合之處,足太陽膀胱經通過經別的離入出合接納轉輸各經經氣,所以膀胱經被稱為十二經脈的核心。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的背俞穴,刺激這些背俞穴能調節臟腑功能,第二側線上分佈有五臟六腑神氣所注的穴位,如魄戶、神堂、志室等。刺激這些穴位能調節五臟六腑的神氣,調理氣機。華佗夾脊穴所處之處是各條經脈、經筋所過之處,也是臟腑之氣輸注、彙聚於體表之處,其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在調節臟腑機能方面有獨到之處。刺激華佗夾脊可以鼓舞振奮陽氣。對於涉及多個臟腑及氣血陰陽失調的病症,背俞功能帶可以有效調節五臟六腑功能,振奮人體的陽氣,恢復機體功能活動。

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之處,故當臟腑器官發生病變時就會在相應的背俞穴上表現出一些異常變化,如皮膚色澤變化、形態變化(凹陷、隆起),按之有異物感(結節、條索狀、半球狀)及壓痛,這些異常變化對診斷相應臟腑病證有一定價值。醫生可參考體表反應的部位,推測可能有病的內臟,通過改善體表的病理變化,而達到治療內臟病的目的。王宛彭氏等在臨床觀察到,肺俞部位出現菱形結節時多為急性肺炎,出現條索物時多為慢性支氣管炎,出現扁平或橢圓結節多見於肺結核;胃痛患者在胃俞有壓痛;膽囊炎患者疼痛除放射到肩臂,膽俞也有壓痛;痔瘡患者在大腸俞或附近有痔核點等。劉美娟氏認為,內臟疾病患者在體表特異部位有反射區,如內臟病變相應部位的脊柱兩旁軟組織壓痛、腫脹,出現條索或結節,肌肉痙攣或萎縮,脊柱畸形或棘突偏斜,椎體肥大、壓痛,其部位與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吻合。

以脊椎為中心,形成的『核心組織群』,其所包含的中樞神經、周圍神經、神經網絡、脊椎、肌肉、韌帶、肌腱、血管網絡、淋巴管網絡、筋膜、與表層的皮膚,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存在著不可分割性,是天然又密切的聯繫。

督脈穴、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脈的循行與經脈上的穴位,都是身體整體性的片面表現。無論是千百年前醫家,還是現代的醫務專業人員,都無法改變其本身;所不同的僅是認識了解的程度上的差異;或是語言解釋的方式不同罷了。背俞功能帶,就是認識表達的各種模式中的一種方式之一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