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華佗夾脊


除了十四正經外,在脊背經絡的應用中,最為廣泛的就是華佗夾脊。關於華佗夾脊,其為經外奇穴,其最早亦是記錄於內經裡,為《素問.繆刺論》: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剌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剌之傍三痏,立已《素問.刺瘧篇》十二瘧者,其發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脊者必已。唯對其具體位置,在內經中並無特別論述。

在《後漢書·華佗別傳》中,記錄:有人病腳坐不以行。佗切脈,便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去四寸或五寸(分),言灸此各七處,灸則愈即得也。後灸愈,灸處夾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勻如引繩。此為有具體位置說明的最早記錄。在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卷二中,提到: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魂,又以諸治皆至,而猶不差者。捧病人腹臥之,伸臂對以繩度兩頭,肘尖頭依繩下夾脊脊大骨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壯,不治者,可灸肘椎,以試數百人,皆灸即起坐。佗以此數傳子孫,代代皆密之。在清代廖潤鴻的《針灸集成》,書中:夾脊穴治霍亂轉筋。令病者合面臥,伸兩手著手,以繩橫牽兩肘尖,當脊同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壯,無不差者,此華佗法夾脊穴,量三椎下近四椎上,從脊骨上兩旁各五分,灸三七壯至七七壯,立瘥神效

以上,可知過去醫者使用華佗夾脊,亦是以刺法、灸法為主作為治療方式。華佗夾脊的名稱,在歷史上的出現是在近代。1955年,承淡安著的《中國針灸學》首先提出了華佗夾脊穴的名稱,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力止,每穴從脊椎旁開5分。於此之後,正式的確立華佗夾脊。在後期的臨床應用中被不斷擴充,華佗夾脊的位置,延伸至頸部與薦椎。

對於華佗夾脊的主治疾病,其主治範圍廣泛:應用胸1~胸3,治療上肢疾患;胸1~胸8治療胸廓及胸腔內臟疾患;胸6~腰5治療腹腔內臟疾患;胸11~腰5治療腰骶疾患;腰2~腰5治療下肢疾患。北京中醫藥大學程凱稱:按揉脊椎兩邊的夾脊穴可調理臟腑。脖子酸了,可以揉一揉,內臟不舒服了,雖然沒法出來拿出來捏一捏,但是可以按摩脊椎兩邊的夾脊穴。對這些穴位進行按揉,就好比是間接給內臟做按摩,能起到養護五臟六腑的作用。

關於華陀夾脊穴的作用機理,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華陀夾脊穴研究與臨床應用",有詳細的討論說明,茲節錄如下:

1.華陀夾脊穴有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作用。華陀夾脊穴與督脈,督脈之別通過經絡聯系密切,督、任、沖三脈一源而三歧,督脈為陽脈之海,任脈為陰脈之海,沖脈為血海,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帶脈出於第二腰椎,環繞腰部一周,陽維脈交會於風府、啞門,因此針灸華陀夾脊穴有"通經絡,調氣血"的作用。

2.華陀夾脊穴有調節臟腑氣血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為五臟六腑的統領,聯絡經脈,五臟六腑之氣均輸注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腎為先天之本,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通過經絡聯系密切,華陀夾脊穴與五臟六腑轉輸於背部的背兪穴相鄰,因此針灸華陀夾脊穴有調節五臟六腑氣血的功能。.

3.華陀夾脊穴有舒筋通絡的作用。因華陀夾脊穴與手陽明經筋,足陽明經筋,足太陰經筋,足太陽經筋關係密切。足太陽膀胱經"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

4.華陀夾脊穴有治神的作用。華陀夾脊穴在經絡上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循行關係密切,在臟腑上與心、腦、髓、腎關係密切。心藏神,腦為元神之府,又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諸痛瘡傷皆屬於心,故華陀夾脊穴的治神作用具體呈現在醒腦安神,鎮靜止痛兩方面。臨床上用華陀夾脊穴治療神志病,痛症(臟腑病,經絡痛)即是明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